我省以土地增産和産業增效有力促進農民增收
收穫,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間美景在金秋,最美秋色是豐收。
在黔東南州天柱縣高釀鎮高釀村的稻田裏,兩台大型收割機將稻穗捲入“腹中”脫粒,一舉實現顆粒歸倉;在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的高粱種植基地裏,一株株紅彤彤的高粱穗俏立枝頭,顆粒飽滿,在畢節市綠色防控技術的支撐下比去年增産20%;在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金燦燦的玉米飽滿成熟,大豆增産的消息鼓舞人心……
豐收節,話豐收——話的是土地增産故事、話的是産業增效歷程、話的是農民增收喜悅。
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黨中央設立5年過渡期,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今年是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在貴州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廣大農民歡慶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把收穫的喜悅化作邁向更加美好明天的磅礡力量。
“一地生多金”提産
“大豆畝産達到127.9公斤,超出競賽預定目標16.3%!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産、多收一季’的目標!”
9月10日,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專家,對畢節市赫章縣六曲河鎮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百畝方高産競賽田進行測産。測産結果顯示,該示範片大豆畝産量達127.9kg,比原來增産至少10%。1000畝的增産示範點惠及上百戶村民。
“這片區域品種搭配得當、管理科學,合理運用良種、良田、良機、良法四良融合的方法,為接下來六曲河鎮大豆玉米大面積單産提升做足了準備。”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負責人笑道。
一年一度秋收季,在遵義市仁懷市長崗鎮的高粱基地裏,隨處可見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大家挽起衣袖、手持鐮刀忙着采收高粱。
來到酒用高粱綠色防控技術示範區,高粱連綿成片,顆粒飽滿的穗頭迎風搖曳。這裡的高粱個頭大、果實豐,由於科學防控技術到位,與以往的農民自防效果有着明顯區別。
“今年用了省農技專家帶來的新技術,高粱長得格外好,往年常見的病蟲害也少多了。”長崗鎮村民田勇告訴記者,今年跟隨示範區技術種植,測出畝産373.41公斤,而去年自防為282.20公斤,産量增幅達32.32%。
綠色防控手段使得病蟲害減少,高粱在株高、葉片數、葉寬等農藝性狀上顯著優於以前,畝産産值大幅提升,村民種植意願更高了。
不僅高粱,水稻單産提升的消息近期也頻頻傳來:
雜交水稻超高産精確栽培興義示範區,連續4年畝産突破1100公斤,“在全國來説産量都算高的。”揚州大學教授、測産專家組組長戴其根説;
銅仁市思南縣水稻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應用了無紡布缽苗育秧技術和“兩增一調”高産栽培技術,最高畝産近900公斤,遠超去年。
沉甸甸的豐收答卷背後少不了農技支撐。今年,我省在糧食生産大縣開展科技支撐玉米、油菜、大豆、小麥等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集成組裝綜合技術方案,依託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及相關示範基地,在糧食生産大縣及其重點鄉鎮全覆蓋開展技術解決方案的示範展示,大幅提高技術入戶到位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把糧食安全責任牢牢扛在肩上。
多元産業鏈條增收
卸車、清洗、破碎、壓榨、殺菌、裝罐……在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日均壓榨超400噸的刺梨生産線正馬不停蹄地運轉。經過道道工序,一顆顆刺梨鮮果被加工成18種産品。
40萬餘畝刺梨鮮果被一條條産業鏈吞吐,變成消費者眼中的高端飲品。24個鄉(鎮、街道)96個村(居),3.7萬農戶16.2萬人因這一産業受益。
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故事還有很多。
黔東南州三穗縣瓦寨鎮觀音閣村,一幢幢廠房整齊排列,一個個池塘水清魚歡。集孵化、養殖、加工、冷鏈、銷售、科研於一體的生態魚全産業鏈企業——三穗縣興綠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依託瓦寨鎮觀音閣村優良的水質環境和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走出了一條既有“顏值”又有“價值”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如今的三穗,依託“養殖基地+魚産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中心+銷售平台”全産業鏈,輻射帶動全縣各類生態漁業發展齊頭並進,帶動群眾創業就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基地三個育苗孵化車間年可孵化魚苗10億尾,産值2億元,並輻射帶動了周邊榕江等縣稻田養魚産業。
一顆顆刺梨果搖身變成罐裝飲品,一個個小辣椒加工變成瓶裝辣醬,一籃籃百香果變成了甜果脯……今年,我省將繼續抓好農産品精深加工,做足做活“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聚焦“3+5”重點産業延鏈補鏈強鏈,新增涉農加工企業100家、省市縣共抓引領型加工企業100家,打造更多休閒食品、飲品、保健品、化粧用品等産品,讓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70%以上,有效提高附加值,進一步助力群眾增收。
社會化服務減負
“年輕人外出打工,農田誰來種、誰來管、誰來收?”
幾年前,黔東南州黎平中潮鎮村民羅正武看著村民們閒置的土地心生嘆息,下定了成立合作社幫助村民耕種的決心。了解到村民們最大的痛點便是家中勞力外出,用工難用工成本高,羅正武當機立斷:“就成立農機合作社,人力不夠,機器上!”
就這樣,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個擁有114&套農機具的合作社,連續多年為周邊農戶開展着綜合農事服務。
“自從有了合作社,有了‘菜單式’服務,對我們農戶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我們犁田,他們隨叫隨到,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現在我們種一畝地比以前少施了2.5公斤(化肥),但是産量比以前增加了200斤左右。”中潮鎮岜寨村村民聞振雄説。
聞振雄口中的“菜單式”“包乾式”社會化服務,實現了多環節、全流程託管,讓農戶省心省力、穩産穩收。合作社服務範圍覆蓋全縣10個鄉鎮,每畝為農戶節約種植成本500元,變相助農增收。
在實現社會化服務的探索中,遵義市正安縣通過打造片區綜合服務站,讓農業生産更高效,讓群眾增收更可靠。
正安成吉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以村、組為單位,建立片區綜合服務站,設置農資代購代供點,整村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統服務作業標準。2024年,完成社會化服務近2萬畝,實現服務收入300萬元左右,總計為農戶每畝節約人力、種植成本600余元,增加種植利潤。
貴陽市息烽縣則通過大數據雲平台實現獸醫社會化服務,為養殖戶線上服務上千萬條信息,把損失降低於細微之中。
目前,省級區域性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涵蓋農資供應、生産託管、烘乾倉儲、加工銷售、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等全産業鏈服務。
未來,貴州將不斷推進區域性農業社會化綜合性服務建設,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供有效支撐。(記者 鄧鉞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