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原本是一座邊坡不穩、水土流失嚴重的砂石廠,現在借助無害化磷石膏填充、覆土和植樹,重新煥發生機。”9月17日,在黔南州甕安縣銀盞鎮無害化磷石膏生態修復點,壓路機的轟鳴聲在山間回蕩,工人師傅穩穩握着操作桿,將蓬鬆的無害化處理的磷石膏層層壓實。生態修復點負責人溫光偉指着正在施工的山坡向來訪的記者詳細介紹。
生態修復用的無害化磷石膏來自坐落於甕安縣金正大諾泰爾化學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磷化工全産業鏈企業,通過科技賦能與循環利用,公司對今年已産生的133萬噸磷石膏實現了100%綜合利用。
“每生産1噸磷酸,就會副産5噸磷石膏。”公司環保經理朱昆介紹,如何實現百分百利用?秘訣在於企業走的“兩條路”:一部分經無害化處理後用於生態修復,一部分用於生産硫酸。
在無害化處置項目點,工作人員正拿着取樣袋,從傳送帶上舀起一勺無害化磷石膏,封袋後快步送往化驗室檢測。“就像醫生為病人做化驗,我們必須隨時了解無害化磷石膏的‘身體狀況’。”項目點負責人説,這是實現磷石膏綜合利用無毒無害的關鍵。
檢測並非一次,而是有固定頻率要求。為何如此頻繁?關鍵就在於三項指標:PH值、磷酸鹽和氟化物。
“無害化磷石膏其他指標都容易達到規範要求,唯有這三項容易超標,只有實時監測,才能動態調整處理配方,確保最終産品符合國家標準。”負責人道出緣由。
處置車間內,兩座紅藍相間的筒倉格外顯眼,負責人抬高聲音,蓋過機器的輕微嗡鳴,指着筒倉介紹:“一個筒裝水泥,一個筒存石灰,工人會根據實時檢測的酸度,按比例投入攪拌倉,通過酸鹼中和使得磷石膏無害化處理後達到中性。”
光調節酸鹼度還不夠,還得將磷酸鹽和氟化物這兩個隱患徹底鎖住。固化劑像一把“安全鎖”,既能部分去除超標物質,還能將可溶物轉化為難溶的複合鈣,杜絕雨水沖刷下的二次污染。
從無害化磷石膏取樣,到過程監測,再到第三方終檢——整個流程是對無害化磷石膏的一場“全程體檢”。只有全部指標達標,它才會被運往生態修復工程現場。
在磷石膏制酸車間,則是另一番景象。磷石膏經傳送帶送入1400攝氏度的高溫窯內煅燒。“我們要把裏面的硫酸‘榨’得乾乾淨淨。”車間主任楊彬説,經過烘乾、配料、煅燒等環節,磷石膏的最終産物除了硫酸,還有可用於建築的水泥熟料——每生産1噸水泥熟料,就能消耗2.26噸磷石膏。
這133萬噸磷石膏通過生態修復與制酸資源化兩種方式實現綠色蛻變。曾經令人頭疼的工業廢料,如今在科技賦能與循環利用的理念下,正變成“綠色原料”,為企業探索出一條環保與發展共贏的新路徑。(記者 彭林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