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在驕陽下翻滾,沉甸甸的穗頭低垂,似是在向大地訴説着豐收的喜悅。9月15日,銅仁市思南縣許家壩鎮的多年生稻品種鑒選基地裏,老稻農張建國蹲在田埂邊,手指輕撫稻稈,臉上洋溢着收穫的喜悅。
“往年收完稻,又該愁明年育秧、插秧的事了,現在種的這個‘懶人稻’,種一次,收兩回,少彎腰、少流汗,一畝少花幾百元成本,多掙一千多元收入。”張建國説。
與傳統水稻不同,多年生稻首次收割完成後,不用重新犁田、育秧、插秧,可連續收割兩季,突破了傳統水稻的耕作方式,實現了水稻的輕簡化生産。
思南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黃林介紹,當地已初步解決多年生稻稻樁越冬存活率低、第二季積溫不足、收穫晚、單産低等突出問題,為大面積推廣多年生水稻提供了試驗數據支撐。
“通過多年生稻秋播育秧一種兩收技術,每年每畝地可以節約投入約500元,這種節約主要體現在第二季無需重新購種、犁田、育秧、插秧等。在産量方面,我們的多年生稻表現很好,全年産量穩定在800公斤以上,比起傳統水稻更加節本增效。”思南縣塘頭鎮關中壩返鄉種稻大戶陳勇告訴記者。
同樣的豐收場景也正在黔南州獨山縣上司鎮上演,種植大戶何立平來到田邊,微風中,金黃的稻穗輕輕搖曳,伴隨着機器的轟鳴,稻穗被迅速捲入切割裝置,脫粒、清選等工序一氣呵成。金黃的稻穀通過輸送管源源不斷地倒入一旁的轉運車中,不一會兒,車廂就被裝得滿滿當當。
據悉,何立平所在的上司鎮籌洞村作為獨山縣重要的水稻種植區,去年開始依託優質的水土資源和成熟的種植技術,推廣良種機採機收,今年水稻整體長勢良好,平均畝産約700公斤。“根據市場行情,這種優質大米每公斤稻穀售價在1.5至2元之間,價格高於原來的品種,每畝單産還有所增加,收益實打實地增加了。”何立平笑道。
在安順市普定縣穿洞街道興利村,600多畝水稻迎來豐收,一台&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忙碌。“以前沒機器費時費力,每年一想到收穀子就覺得壓力很大,自從村裏的農機合作社普及了農機租賃,我們的雙手就解放了,收成也增加了。”興利村村民陳明榮説,今年每畝水稻能機收750公斤穀子,比去年增加了100多公斤,不僅和機種機收有關,還和科學防控有關。
“今年,我們興利村在安順市農科院等派駐的農技專家團幫助下,提高了水稻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確保了水稻長勢和産量。”駐村第一書記張紅平介紹。
從品種選育到機採機收,從田間管理到科學防控,各地全力實施水稻單産提升行動,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今年,我省先後引進甬優1540、卓兩優1126、泰優808等20余個超級稻品種,在不同生態區開展試驗示範,在配套高産栽培技術下,增産幅度超當地産量15%以上,展現出巨大的增産潛力。“我們將加強水稻品種試驗示範,加快配套技術集成,助力水稻大面積單産提升。”省水稻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曾濤説。(記者 鄧鉞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