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9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幫“偏航”少年修補青春——貴州專門教育幫助減少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觀察》的報道。
當未成年人出現嚴重不良行為,甚至涉嫌犯罪時,該如何幫助他們重回人生“正軌”?有這麼一群人,正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
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專門學校是一類比較特別但又十分重要的機構。這類學校學生人數並不多,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專門教育已經走過70餘年發展歷程,無數曾經的“偏航”少年從這些學校走出後,迎來了更加璀璨、多彩的人生。
讓他們心中有愛、目中有法
初秋,貴州遵義一家花店內,曉婧正在認真學習插花。她留着短髮,稚嫩的臉上挂着靦腆的笑容。今年1月,她從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和平學校結業,回歸正常生活。
2024年7月下旬,因涉嫌違法,16歲的曉婧被當地公安部門送到和平學校接受矯治教育。初到學校時,她內心充滿了抵觸,不願意承認錯誤。“這些孩子剛開始普遍不會覺得自己錯了,只覺得自己還小,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和平學校心理教師馮文娜説。

2024年11月25日,貴州遵義播州區和平學校心理教師馮文娜(左)在開導學生。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鄭明鴻 攝
曉婧以前成績不錯,初二時還當選了班長,是別人眼中的“乖乖女”。
但事實上,隱患早在初一下學期就已埋下。曉婧的爸爸程新説:“以前孩子都是她媽媽在帶,後來為了早點還清外債,我倆一起去外地做生意,孩子留在家跟着爺爺奶奶,老人基本上管不了孩子。”
曉婧告訴記者,從那時起,她的生活開始逐漸偏離正軌,“爺爺奶奶完全不懂學習的事,也不關心我的成績”。起初,她只是喜歡玩手機,後來開始接觸其他“問題少年”,染上了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
“晚上爺爺奶奶睡着後,我都會溜出去玩,早上五六點鐘再回家,爬到床上假裝睡覺,等他們叫我起床上學,到學校後繼續睡覺。”曉婧説。老師發現異常後,給她媽媽打了電話,但面對詢問,她撒了謊。
到了初二下學期,曉婧已無心學習,最後連中考都沒參加。談及原因,她説:“身邊的‘朋友’和外界的事物讓我着了迷。太久沒好好學,成績已經跟不上,索性放棄自己了。”
初中畢業後,曉婧去酒吧上過班,在奶茶店打過工。2024年7月21日晚上,程新像往常一樣打電話叫曉婧回家,但接電話的卻是一名警察,告知他曉婧已因涉嫌違法被抓獲。“我知道自己違反了法律,也知道會對將來有影響,但當時被衝昏了頭腦,把爸媽的教導忘在了一邊。”曉婧説。
剛被送到學校時,她對老師、教官甚至父母都非常冷漠。在她看來,這種冷漠源自內心的愧疚,以及對未來的害怕和迷惘。
為了讓曉婧重新樹立人生目標、燃起生活希望,馮文娜一次次找她促膝長談,傾聽她的故事,逐漸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此外,馮文娜還結合熱點事件,耐心地給她普法,讓她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
“這些孩子雖然犯了錯,但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有先傾聽,才能走近他們。”馮文娜説,讓孩子們感到溫暖、關心、理解,是矯治教育的第一步。“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量身定制的矯治方案,一邊實施、一邊完善。這些孩子犯過錯,但無論是成長環境,還是過往經歷,都讓人心疼。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心中有愛、眼裏有光、目中有法、行中有度。”
曉婧説,在和平學校期間,她每個月都會給爸媽寫一封信,告訴他們自己會好好改正,讓他們放心。
程新也説,曉婧被送到和平學校後,變得懂事多了,三觀也正了。2024年10月,程新來學校接她去看病,帶她回家住了兩天。看著以前從來不做家務的女兒把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還主動送妹妹去幼兒園,程新有些驚喜。
“最後悔以前沒有好好陪伴、輔導,疏於管教,連她讀幾年級幾班都不知道。如果重來一次,我寧願不去掙那些錢。”程新説。
2024年11月28日,學校開家長會,程新如期參加,與曉婧共同完成了一項親子挑戰,還拿了第一名。活動結束後,淚水在他眼眶裏打轉,他哽咽着説:“雖然很累,但就是想陪孩子完成這個游戲,讓她知道,我會一直支持她,一直是她堅強的後盾。”
目前,曉婧已經從學校結業。對於將來,曉婧滿懷憧憬:“謝謝娜姐和學校其他老師、教官,是他們把我拉回了正軌,離開學校後,我會好好生活、好好學習,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看到現在的可愛、將來的可塑
2024年12月初,從貴州黔南啟航學校結業近兩年後,小發回校,同正在接受矯治教育的師弟們,分享個人成長感悟。活動結束後,校長范建耘等人立馬將他圍住,他們互相説笑着,就像老友重逢一樣。
回學校當天,17歲的小發穿着衛衣,係着圍巾,一臉陽光。范建耘十分感慨:“他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剛來學校時滿臉寫着不服氣,看著就像個‘混子’,是學校有名的‘刺頭’。”
幼年時父母離婚,小發大多數時間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很少管我”。2020年秋季,小發升入初一,一次被同學欺負的經歷,讓他的成長軌跡發生了偏移。
小發向父親訴説委屈,本想得到安慰,但父親不僅沒有安慰他,還責怪他為何去招惹別人,這讓小發十分難過。
從那之後,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叛逆心理逐漸加重。初一下學期,他開始逃學,隨後便跟其他“問題少年”一起去盜竊,成為慣犯。初二上學期,小發等6人被公安機關抓獲,隨後被送到啟航學校接受矯治教育。
初到學校時,他並不安分,十分抗拒管理和教育,還曾計劃組織其他學生衝擊校門趁亂逃跑,後被教官發現並阻止。
范建耘説,小發很快成了學校重點關注對象,除了包管老師,校領導也經常找他聊天、談心,幫他分析以前為什麼會犯下那些錯,一點一點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解開心結。
“小發內心敏感,我們就多鼓勵、少批評,為他捧場。”啟航學校黨支部專職副書記孫麗莎説,這個策略很快就奏效了,小發逐漸不再抗拒,開始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我們有一門職業教育課程是烹飪,他很感興趣。基本功訓練顛鍋很累很枯燥,但他練得非常認真,從來沒抱怨過。”
小發的改變,范建耘和同事看在眼裏,每當學校有展示活動時,便安排小發站在前排,幫助他重新樹立信心,更加積極向上。
真正的轉機,發生在2022年11月29日,那一天是小發15歲生日。
學校開設的體藝課程讓小發喜歡上了彈吉他,課餘還經常向教官請教。包管老師羅娟娟把點滴變化記在心裏,説服他的家人買了一把吉他,作為生日禮物。
當天,爺爺奶奶和叔叔帶着吉他,出現在集體生日會上,小發激動不已。他接過吉他,現場彈奏了一首《父親》。
“那一刻,我非常開心,沒想到家裏人會來給我過生日。以前不懂事,除了偷東西,還經常去打架,沒少惹麻煩。家人不僅花了很多錢給我治傷,還賠了很多錢給別人。”小發説,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老師、教官和家人,其實都很關心他,真切感受到了大家無私而又純粹的愛。
之後,小發徹底解開了心結,開始渴望改變。他更加積極地參與學校各類活動,正視曾經犯下的錯誤,並開始思考未來。
在范建耘看來,誘發學生嚴重不良行為的因素是多元的,與其青春期成長特徵有極大的關係,其中父母親情缺失和親子教育錯位、親子溝通不暢等是最主要成因。
“我們除了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和觀念,還教家長學會傾聽,學會正確跟孩子溝通。”啟航學校教師韋麗娟説,親子溝通不暢會導致誤會越積越深,“只有改變他們的生長環境,才能避免他們離開學校後再犯錯。”
談及未來,他計劃練好廚藝,通過廚師證考試。採訪當天,他左手中指上纏着厚厚的紗布,已幹的血跡清晰可見。“練刀工時不小心切到了,小問題。”他笑着説,“畢業後學校會&&找工作,我打算去外地上班,工資高一點。家人也不容易,等我有能力賺錢了,想好好回報他們。”2024年1月,綜合考核達標後,小發從啟航學校結業,又在一所職業學校學起了烹飪,目前,他已經順利應聘上海一家餐廳。
“如果當初沒有來啟航學校,我現在要麼就是個小混混,要麼就是在牢裏‘包吃住’,是學校老師、教官的關心和關愛,讓我重新找到了方向。你們也要珍惜機會,積極向上。”這是小發對師弟們説的話。
“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被關愛、被尊重、被信任,才會更願意去做出改變,實現雙向奔赴。”范建耘説。
在啟航學校,放寒暑假就是范建耘和同事探索“雙向奔赴”的大膽嘗試。建校之初,啟航學校沒有寒暑假,即使是除夕,老師和孩子們都在學校度過,“一怕學生出事,二怕學生不回”。有一年春節,食堂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學校老師精心準備了活動,但吃年夜飯的時候,孩子們卻哭了,他們想家,“看著很難過”。
那一刻,范建耘意識到,專門學校的學生也需要放假,那樣更有利於修復親情和回歸社會。經過3次“實驗性”放假後,該校於2019年正式推出寒暑假制度,並將放假時間定為各25天。
范建耘説,學生就像彈簧,一味用力擠壓,只會形成更大的反彈力。實施放假制度後,再也沒出現過私自逃學的現象,管理壓力也小了。“這些學生的‘過去時’或許可氣、可憐,但教育者應該看到他們‘現在時’的可愛,以及‘將來時’的可塑。”
幫助學生重建社會適應能力
貴州榕江華優中學的一面圍墻上,“你是典範”四個紅字十分顯眼,下方是10位優秀學生事跡簡介,錦書是其中之一。2023年高考,他以超貴州理科一本線54分的成績考入雲南昆明一所高校。
錦書是為數不多自己主動要求到專門學校接受矯治教育的孩子。
他11歲那年父母離異,回到老家榕江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並到當地一所小學讀書。“我爸經常喝酒,喝醉了還打我。和他吵架後,他就把我送回了榕江老家。”錦書回憶説。
因為喜歡“裝酷”,加上説話有外地口音,錦書遭到了一些同學的欺負。有一次去網吧的路上,他被同學打了,事發後他暗自決定:要去認識一些能幫自己打架、出氣的“朋友”。
就這樣,錦書開始有意識地去結交“問題少年”,請他們吃東西,跟他們一起玩,“等關係好了之後,就可以叫他們幫我打架”。
隨着“朋友圈”越來越大,打架逐漸成了錦書的家常便飯,每週三四次。“打架的理由其實很幼稚。”錦書説,那段時間,吃飯、打架和流浪成了生活的全部,幾乎每天晚上都不回家。
起初,錦書夜不歸宿時,爺爺奶奶會到處找他,但次數多了也習慣了。“奶奶曾經哭着勸我,但那時我不愛學習,只覺得出去玩有意思。”錦書説。
六年級上學期,錦書不慎失手將人打傷,他開始後怕。“我很愧疚,對方家庭條件也不好,還要花很多錢治傷。我叫去幫打架的人被抓後,也沒有把我供出來。”錦書説,他突然意識到,不能再“混”下去了,“如果繼續下去,我未來可能也會成為一個無業游民,得過且過”。
於是,錦書主動提出想去華優中學接受矯治教育。後來,他父親趕回老家,&&警察將他送到了華優中學。錦書説:“去的路上,我坐在警車裏很踏實,甚至很憧憬矯治教育結束後的生活。”
2017年5月,錦書順利結業。此時已臨近小學畢業考試,為了考出理想成績,錦書瘋狂刷題。最終,他在全縣四五千名考生中,取得80多名的好名次。
成績出來後,華優中學校長楊良躍多方&&幫錦書爭取入學機會,並向縣城一所中學的校長擔保:一旦錦書再次出現不良行為,可以立即送回華優中學。
開學前,他將錦書送到新學校,並叮囑他“聰明的腦袋不是用來打架的”。這句話,錦書一直銘記在心。中考時,他考入黔東南州一所優質高中,再往後,便是順利圓夢大學。
回首來時路,錦書説,在華優中學接受矯治教育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離開華優中學後,我最大的變化是平和了許多,以前性格暴躁、行事衝動,容易跟其他人産生衝突,現在會更冷靜、沉着地處理問題。”在他看來,這源於學校老師和教官孜孜不倦地普法,“以前根本不懂法,只覺得自己年齡小,不需要承擔責任。”
2023年夏天,錦書回到華優中學,從楊良躍手中接過了學校獎勵的11000元。這筆獎金來源於學校的明燈基金。2015年學校剛成立時,楊良躍便倡導成立了該基金,並號召學校教職工每人每月捐款10元至200元,作為資金來源。該基金主要用於獎勵離校後表現優異的學生,激勵他們繼續嚴於律己、刻苦努力。
截至目前,已有1140名學生從華優中學結業,其中僅35人離校後再次出現不良行為。在楊良躍看來,結業學生不良行為反彈率低離不開包管老師的持續跟蹤指導。華優中學規定,如果學生離校後再次出現不良行為,包管老師將會被扣0.2至0.5個量化分,量化分同評優評先和評職稱挂鉤,“這樣可以促使老師做好學生離校後的跟蹤指導”。
專門教育在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跟普通教育相比,做專門教育需要更多愛心、耐心和恒心,我們要用心去分析每一個孩子,才能幫助學生重建社會適應能力。”楊良躍説。(記者鄭明鴻 郭可樹)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