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黔産業跨千里“鏈”山海-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9/09 09:24:09
來源:貴州日報

粵黔産業跨千里“鏈”山海

字體:

粵黔産業跨千里“鏈”山海

五年來,兩地共建30個工業園區、69個農業園區,引導企業來黔投資超千億元

  山海相連,粵黔情深。2021年,國家調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結對關係,廣東整省幫扶貴州,推動粵企入黔,兩地共建30個工業園區、69個農業園區,五年來幫助引導企業來黔投資1218.62億元;助力培育産業集群11個、年産值642.25億元。

  9月4日,記者走進六盤水市水城區鋁及鋁加工産業園,鋁液在高溫中泛着銀光,“抬包運輸車”平穩穿行,鋁水直接送入下游企業,實現“鋁液不落地”的高效運轉。這一場景,正是粵黔協作推動傳統産業智能化改造、鏈條化升級的生動寫照。

  貴州瑩月帆鋁製品有限公司緊鄰“鏈主”企業雙元鋁業。“第一時間獲取優質鋁水,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貴州瑩月帆鋁業董事長何顯平説,該公司選準轉型升級路徑,將産品市場定位在航空航天、餐廚用具、汽車、空調等領域,加快向産業鏈高端邁進,産品已成為國內鋁市場的搶手貨。

  7年間,該公司營收從1400萬元增長到28.8億元,增長超過205倍。“貴州有資源、有政策,廣東有市場、有技術和管理標準。”何顯平説,成功來自粵黔兩地優勢的完美結合。

  在粵黔協作推動下,水城經開區實現從“黑色電解”到“綠色智造”、從“初級加工”到“終端牽引”的跨越,通過“鏈式革新”全面重塑産業筋骨。

  2024年至2025年,政府投入協作資金1800萬元專項支持水城經開區鋁産業集群化發展,成效顯著。2024年該集群實現工業産值130.32億元,同比增長8.37%;2025年1至7月産值達86.61億元,同比增長48.87%,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粵黔協作的産業共振,也涌動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之中。

  在貴安新區,騰訊七星數據中心隱於群山之中。作為我國首個洞庫式數據中心,這裡恒溫恒濕,一排排服務器日夜不停地處理着海量數據。

  貴州作為“東數西算”工程的戰略支點,也是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八大國家樞紐節點之一,數字經濟增速已連續七年排名全國第一。而廣東數字經濟規模和增加值同樣連續多年全國第一。

  兩個“全國第一”的攜手,不僅是算力與市場的互補,更是技術與資源的深度耦合。2017年,貴安騰訊七星數據中心開工建設,隨後,貴安華為雲數據中心、華為大數據學院、華大基因(貴州)科技園等一批大數據項目陸續建成投用。

  當前,貴安新區已成為全國國産化智算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規劃標準機架超140萬架,算力規模突破76EFLOPS,其中智算佔比超98%、國産化率約90%,為“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注入強勁動能。

  此外,其他眾多産業的協作成果也在貴州不斷涌現,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區榮獲“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雷山“茶麻菇稻”開啟農文旅融合新模式,佛山與從江共建東西部協作産業園區……全省99個共建産業園區實現全面提檔升級,區域協作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這一系列成果,源於兩省共同探索的“廣東企業+貴州資源”“廣東市場+貴州産品”“廣東總部+貴州基地”“廣東研發+貴州製造”的“4+”合作模式,橫向拓展産業鏈、縱向提升價值鏈、縱深構建人才鏈,實現“三鏈”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從“幫扶”到“協作”,從“輸血”到“造血”,粵黔兩省以産業鏈為紐帶,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産業的梯度轉移,探索出區域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粵黔協作的“山海合唱”,正越唱越響亮、越唱越精彩。攜手的第29年,共贏未來的故事,正在繼續書寫。(記者 桂榕)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