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夜幕下的貴陽市太平路街區,游客在涼爽的晚風中品貴州美食,飲貴陽精釀,感受濃濃煙火氣。喬啟明 攝

國威酒業生産車間內,工人正在下沙。盧世容 攝
“晚餐小酌醬酒,夜宵暢飲精釀,這是貴陽人的生活之妙,也是待客之道。”貴陽市民劉洋感慨。如今“醬香洗塵,精釀敘誼,盡享煙火人間”的飲酒新時尚,成為了當下不少貴州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
位於仁懷市茅&鎮楊柳灣街區,京華酒業(集團)有限公司珍存的35口百年老窖池,憑藉其珍貴的歷史價值,於2013年被列入“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成為當地的醬酒文化展示基地之一,每年吸引超2萬名游客前來參觀。
“通過展示釀酒歷史、傳統工藝與文化故事,深化消費者對酒文化內涵的認知,並通過開放的調酒體驗,讓游客在親身參與中感受釀造的獨特樂趣。”貴州省仁懷市茅&鎮京華酒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嚴躍群介紹,老窖池不僅是面向游客的展示窗口,更時刻提醒釀酒人銘記傳統,恪守匠心。
對嚴躍群這群傳統釀酒人來説:品質,是一切價值的根基。“我們恪守最純粹的傳統,以敬畏之心,追求風味的極致。”嚴躍群告訴記者,雖然傳統工藝複雜度極高,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糧食成本巨大,但也正是醬酒高品質的保證。該公司110口窖池均堅持“老燒坊、老窖池、老酒師、老醬味”的特色,追求純粹本真。
黔人善釀,非一日之功,乃是歷史傳承與自然恩賜的完美結合。從“端午制曲”到“重陽下沙”,從高溫堆積到窖藏陳化,貴州醬酒主産區積累的釀造技藝,每一環節都凝聚着世代匠人的智慧與匠心。
在貴州茅&鎮國威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口感改良和工藝創新不斷進行,通過“植物埋藏法”“桑拿醇化老熟法”等工藝創新作用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酒體的飲用舒適度。
“持續優化的釀造工藝是不斷提升醬酒品質的核心,也為企業從單純‘賣酒’向‘賣生活方式’轉變提供了堅實根基。”貴州茅&鎮國威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梁明鋒説,將“賣酒”轉變為“賣生活方式”,這不僅是酒旅融合的重要議題,對於白酒品牌化本身來説,生活方式的培育,亦是品牌站穩高端的重要載體和未來的營銷趨勢。
如今,在行業升級和市場趨勢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小酒企正積極推動從“賣産品”向“賣生活方式”轉型。貴州醉泉酒業有限公司創立了茅屋書苑,是集産學研一體的酒業經濟與文化研究機構和開放性人文交流中心,持續推進酒業經濟、酒飲文化、酒膳文化、養酒學、傳承學及“酒+”“酒鏈”等方面的研究;貴州懷莊酒業集團內書香與酒香共融,打造的“茅&德莊書屋”藏書4萬餘冊……
赤水河畔“賣生活”,南明河畔“品生活”,貴州的酒旅融合,融出了産業新活力,也融出了城市煙火氣。
走進貴陽市雲岩區太平路,不少精釀酒館挂出“日咖夜酒”的招牌,以場景切換精準切分日夜消費時段,展現出店家靈活應對市場需求的經營智慧,折射出當代貴陽消費場景的業態融合。
夜晚時分,大大小小的精釀酒館內座無虛席,甚至有的門店外排起了長隊。有着10餘年從業經驗的貴陽大聖精釀創始人、主理人康星亞對此深感欣慰:“涼爽的夜風之下,滿滿都是人間煙火氣!貴陽夜晚的市場消費活力,讓我看到了精釀啤酒的産業潛力。”
火熱的消費市場,持續激發康星亞對細分單品的創新靈感。今年以來,康星亞研發推出了花椒拉格、遠山刺梨、佛手香頌、喀斯特懸鏡等精釀産品,深受消費者喜愛。2025年夏天,在位於貴陽市南明區科學路的大聖精釀酒吧內,“花椒拉格”的脫銷,成了不少外省游客貴陽之行的遺憾。
“抓住夏季貴州旅游熱潮,做貴州本土風味的精釀産品研發,深化游客心中的貴陽城市印象。”康星亞説,“精釀啤酒已深深融入到貴陽人的生活中,它不只是一種放鬆休閒的飲品,更是一種鮮活的生活方式。”
在貴陽的街頭巷尾,1200余家精釀工坊裏,精釀師們大膽地將貴州特色食材融入酒體,黔東南的蜂蜜、畢節的刺梨、遵義的紅茶,甚至火辣辣的辣椒都成為了創作素材,再通過控制發酵溫度、調整麥芽配比、嘗試新穎的酒花投放方式,打造出一杯杯獨具貴陽印記的“城市私釀”。
貴州的醇美,一端繫於赤水河流域——那裏醬香氤氳,“酒+”業態持續延展,承載着譽滿全球的厚重底蘊;另一端則躍動於爽爽貴陽的南明河畔——精釀啤酒洋溢着現代都市的活力,與傳統呼應,更與新潮對話。(記者 盧世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