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奇果”出山記-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9/08 14:14:37
來源:貴州日報

“山野奇果”出山記

字體:

  “我想離開浪浪山,出去闖闖。”

  2025年夏天,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中的這句&詞,擊中無數人的內心。

  在貴州山野,也有這樣一個勵志的故事——它曾困於荒野,卻不甘平庸;它貌不驚人,卻心有瑰寶。

  刺梨,這個藏在貴州深山中的野果的出圈歷程,恰如一部真實的“走出浪浪山”奮鬥史。歷經千百年沉寂,最終華麗轉身,成為致富一方的“黃金果”。

  刺梨的“浪浪山”,是貴州海拔500至2500米的向陽山坡、溝谷與路旁。

  明末清初吳中蕃在《敝帚集》中就有描述刺梨的詩《刺花》。康熙十二年前後,陳鼎於《黔游記》中詳述:刺梨野生,夏花秋實,味甘酸,食之消悶。四封皆産,移之它境則不生。康熙年間,田雯所著《黔書》中補述:味甘而微酸,食之可以已悶,亦可消滯積。此後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刺梨花、果、葉、根、籽可入藥,有健胃、消食、滋補作用,根皮有止瀉的功效”。

  儘管在諸多古籍與地方志中留名,但它也只是在鄉野集市、灶&藥罐間悄然流轉。

  刺梨的“覺醒時刻”,來自於發現其價值的有識之士。

  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國家林草局刺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安華明介紹,在隨浙江大學西遷湄潭辦學期間,羅登義教授系統分析了170多種水果蔬菜的營養成分,發現刺梨果實含有豐富的丙種維生素(維生素C),並於1943年發表研究論文《中國西南部水果蔬菜之營養研究》。從此,刺梨這個深山野果引起了學界重視。之後他又系統研究了刺梨果實中維生素種類、積累規律、吸收利用率以及其他生化成分與功效,開創了刺梨營養化學的新方向。此後,又以一紙《刺梨的生物化學》,把刺梨推上了歷史舞&。

  刺梨,也終於在此刻找到了“走出浪浪山”的使命。

  如同電影中小妖怪們組隊踏上取經路,刺梨的“出走”也是一條充滿挑戰的征程。

  最早,在民間,刺梨以泡(釀)酒居多,或者經糖水腌制後直接食用,或經熬煮等方式製成蜜餞。上世紀50年代,有了最早的刺梨加工産品“刺梨糯米酒”,曾一度暢銷。

  “1951年,貴州建立我國最早的刺梨加工企業‘國營青岩酒廠’,專門加工刺梨酒,後改名‘貴州省花溪刺梨酒廠’,産品‘花溪刺梨糯米酒’釀製工藝主要來自於布依族民間。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曾銷往國內多個省區,甚至出口海外多國。”安華明分析,可能因當時産業基礎薄弱,原料完全依賴野生資源,加上技術工藝原始落後,更沒有市場化經營,花溪刺梨糯米酒沒有大的起色。

  在羅登義教授研究的基礎上,貴州大學農學院相關專家於1981年開始調查和收集野生刺梨資源,發掘優良農藝性狀單株,並進行扦插繁殖和栽培馴化。經過多年選育和馴化栽培,育成“貴農1號”“貴農2號”“貴農5號”“貴農7號”四個品種,其中“貴農5號”“貴農7號”目前在省內栽培面積佔94%左右,在全省初步形成六盤水、安順、畢節、黔南4個種植核心區,盤州、水城、龍裏、貴定等15個産業集聚區。

  在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下,依託科技與産業鏈雙輪驅動,刺梨種植、生産、研發、銷售、品牌建設等全面推進。如今,刺梨已壯大為貴州的百億級農業産業,種植規模152萬畝,綜合産值超100億元,種植面積、加工産能、産品種類佔全國90%以上,成就了貴州特色優勢産業發展中異軍突起的“山野奇兵”。

  刺梨實現了從山野到全國的突圍。

  近年來,中山大學、北京工商大學、貴州大學、貴州省天然産物研究中心、中科分子生物等團隊完成刺梨相關研究課題44項,貴州省科技廳立項實施“刺梨天麻酵素化果脯成果應用”“刺梨降尿酸功能産品研發研究”等15項,加力推進刺梨功效成分利用、精深加工優化、産品品質把控提升研究。

  特別是“深耕刺梨”數十載的貴州大學農學院團隊,研究領域覆蓋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栽培生理與品質調控、功能基因組學等關鍵方向。談及品種與栽培端的未來研究規劃,安華明提出三個新方向——

  品種選育升級。自2000年起,貴州大學農學院團隊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結合輻射育種、誘變育種和雜交育種創制了千余份突變材料和雜交後代,未來幾年,有望選育出果實更大、活性物質更高或者口感更好的刺梨新品種;

  栽培技術簡約化。針對目前産業需求,研發完善簡約化的刺梨栽培技術措施,尤其是簡約化的修剪技術、施肥技術、果園管理技術、機械化采收技術等;

  原料品質突破。研發刺梨果實無籽化處理技術和果實增糖技術等,爭取在原料端為改善刺梨口感、提升加工品質及加工效率等提供解決方案。

  由此,這段跨越百年的“出山”之路,因科技加持而更加堅實。貴州刺梨,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出“浪浪山”,加快發展、加速提質、加緊突破,走出大山、走遍全國、走向世界。(記者 梁聖)

【糾錯】 【責任編輯:盧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