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8月29日電(記者向定傑)在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期間舉辦的數據交易生態大會上,一份由34家單位參編的《數據要素價值形成規範》研究成果於29日發布。
“數據作為新型的生産要素,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引擎,而隱藏着巨大價值的公共數據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釋放潛能,這是我們必須要回答好的時代課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成本和認證中心主任盧延純在主旨演講時説。
據了解,在該中心指導下,數據要素價格形成與認定創新實驗室組織中國檢驗認證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中國二十二冶集團、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深圳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等單位共66位專家共同完成了《數據要素價值形成規範》的編制工作。
數據要素價格形成與認定創新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份研究成果共4.3萬字,包括靜態的數據要素價值確認和動態的數據要素價值實現。其中,靜態的數據要素價值確認的流程節點,包括數據盤點與治理、數據合規與確權、數據産品定價、數據資産價值評估等環節,動態的數據要素價值實現的流程節點包括數據資産入表、數據交易與流通、數據資本化、數據要素授權運營等環節。
行業人士認為,通過建立統一的價值評估框架,明確數據質量、成本構成及場景化要求等多維指標,為數據的確權、估值、登記和跨域流通提供了操作指引,有助於提升數據要素流通的可信度和效率,為下步數據相關標準的制定和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積累經驗。
在當日成果指引下,數據要素價格形成與認定創新實驗室、中國航天標準化與産品保證研究院也同時宣布,正式啟動《衛星應用數據分類分級指南》和《衛星應用數據質量評價方法》兩項標準的編制工作,以期為全國數據要素市場提供更多實踐範式。
【糾錯】 【責任編輯:周遠鋼 黃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