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後裔參加國際援華醫療隊紀念活動。新華社記者 李黔渝 攝
新華社貴陽8月30日電(記者李黔渝、吳思、周宣妮)“當我看到父親的名字被鐫刻在石碑上時,我才知道父親在這裡深受愛戴。”匈牙利醫生喬治·舍恩之子約瑟夫·紹莫吉對記者説。
喬治·舍恩的中文名叫沈恩,是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貴陽圖雲關作為抗戰時期中國最大的戰時醫療救護中心,1939年至1945年,40余名外國醫生曾輾轉萬里來到這裡,他們與中國醫護人員並肩工作至抗戰勝利。
80多年後,抗戰期間國際援華醫療隊隊員後裔一行二十餘人近日到訪貴州,參加國際援華醫療隊紀念儀式,參觀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及紀念館等地。
在紀念儀式上,沈恩的兩個兒子約瑟夫和皮特捐贈了父親的遺物,其中包括部分照片與兩枚郵票。約瑟夫&&,中國是留存這份遺物的最佳之地,在這裡,這些遺物能得到珍視。
“中國銘記着我的父親以及當時所有為中國效力的醫生們。中國不僅珍視這份記憶、感恩這份記憶,還將其代代相傳,並以此告誡後人,和平並非憑空而來。” 約瑟夫説。
圖雲關曾是中國重要的戰時救護大本營、軍醫培訓基地、救護物資集散地。頂峰時,醫務人員及工作人員多達3420人,擁有約200輛救護車,11個衞生材料分庫。從1939年到1945年,圖雲關完成手術近20萬次,預防接種463萬人次,培訓醫護人員2萬餘人,通過秘密通道轉運千噸國際物資,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圖雲關抗戰紀念館負責人商夢嬌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中有40多名外籍援華醫務工作者,他們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恪盡職守、救死扶傷。在圖雲關,他們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睡竹板床、吃糙米飯,穿的是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的制服。為融入中國,他們還取了中文名:傅拉都、柯芝蘭、甘揚道、沈恩……
參加組建並擔任救護總隊總隊長的林可勝是中國現代生理學的奠基人,正因他提出“流動醫務隊”理念,讓醫生跟着戰地走,使得當時前線傷員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直到2015年我們來到中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時,才真正深入了解到援華醫療隊的故事。”林可勝的曾孫女、來自牙買加的瑪麗亞·林·托德説。
曾任貴陽市政協副主席的楊永楦,其父楊錫壽是救護總隊的一員。2015年8月,貴陽市在森林公園舉行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圖雲關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永楦記得,近7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隊員後人齊聚於此。父輩們共同的戰鬥經歷讓他們彼此相識,這份跨越時空的連接,也為日後紀念館的建設奠定了文物捐贈基礎。
2017年,中國批准建設“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貴陽圖雲關抗戰紀念園”。楊永楦作為紀念園建設和展陳組專家,收集整理大量文史資料,並徵集到了來自英國、美國、匈牙利等國際援華醫療隊的紀念品。
2022年初,紀念館建成並免費面向公眾開放,陳列着與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抗戰救護工作有關的實物100余件,圖片453張,文獻資料2.8萬份。
“這些歷史記憶已沉澱為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精神財富。”楊永楦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