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17日,第七屆跨文化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貴陽舉行。本屆研討會由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貴州師範大學基地聯合主辦,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協辦,旨在深化跨文化漢字研究,推動“漢字文化圈”文明交流互鑒。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家的7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跨文化視域下的漢字研究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由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吳國升教授主持。貴州師範大學副校長管新福教授代表主辦單位致歡迎辭,熱烈歡迎海內外學者的到來。他高度評價了漢字作為中華文明重要載體和世界文化瑰寶的價值,並充分肯定跨文化漢字研究對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預祝會議圓滿成功。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何華珍教授代表協辦單位致辭,他感謝主辦方的精心籌備,回顧了研討會的發展歷程與取得的豐碩成果,並強調中心將持續深化跨文化漢字研究,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致力於構建國際化學術平台。

吳國升教授主持開幕式

貴州師範大學管新福副校長致辭

何華珍教授致辭
大會主題報告環節集中呈現了該領域的最新研究突破。首場報告由張素鳳教授、吳繼剛教授共同主持。北京師範大學李國英教授作《編碼字符集中的廣義漢字整理》報告;日本南山大學梁曉虹教授分享《日本中世漢字資料研究——以兼意“四抄”為中心》的研究成果;北京師範大學周曉文教授探討《傳世字書篆文整理》;鄭州大學何華珍教授報告《近代漢字與域外漢字》。四位專家的報告從漢字本體研究延伸至跨文化傳播,展現了該領域的廣博與精深。

張素鳳教授、吳繼剛教授主持大會報告

李國英教授作大會報告

梁曉虹教授作大會報告

周曉文教授作大會報告

何華珍教授作大會報告
第二場報告由張青松教授、熊加全教授主持。湖南師範大學蔡夢麒教授解析《〈廣韻〉“A,BA”釋義的來源》;南京師範大學蘇芃教授報告《原本〈玉篇〉避諱“衍”字新證》;西南大學李曉亮副教授研究《東巴文漢字對照版〈三字經〉》;中國海洋大學張新俊副教授考釋《楚簡中讀作“靡”的兩個字》;貴州師範大學劉思文教授辨析《從形義演變看古籍中“辜”“幸”“辛”“卒”訛混現象》。報告內容精深,視角新穎,引發了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與深入交流。

張青松教授、熊加全教授主持大會報告

蔡夢麒教授作大會報告

蘇芃教授作大會報告

李曉亮副教授作大會報告

張新俊副教授作大會報告

劉思文教授作大會報告
分組討論環節圍繞“漢字域外傳播”“古文字考釋”“近代漢字演變”“民族地區漢字傳播與互動”“漢字國際教育”五大主題,在10個分會場展開密集研討。學者深度解析越南漢喃文獻、韓國吏讀文字、日本佛教文獻等珍貴材料,實證漢字對東亞文明的深遠影響;聚焦西南民族地區納西東巴文、水書、達斡爾族文字等與漢字的互動關係,揭示中華多民族文化共同體形成的文字紐帶;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字教學需求,探討“數字化+文化本體”的國際傳播新路徑。研討會打破學科壁壘,融合文獻學、考古學、計算語言學等多學科視角,有效促進了跨國界、跨領域的學術協作。

分組討論現場

閉幕式現場
閉幕式由吳國升教授主持。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余華副教授作學術總結。他系統梳理了會議成果,指出本次會議秉持學術嚴謹、交流深入、成果豐碩的原則,研究內容涵蓋漢字整理、域外傳播、民族互動、古文字考釋、字書研究、教育傳播等六大領域,成果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呈現出“國際視野廣、實證基礎牢、應用導向強”的鮮明特色,充分展現了跨文化漢字研究的蓬勃活力與廣闊前景。最後,下屆研討會承辦單位代表、中國海洋大學張新俊副教授向全球學者發出邀請,期待2026年相聚青島,共續研究新篇。

何余華副教授作學術總結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海內外學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台,有效促進了跨文化漢字研究領域的深入發展。會議成果對推動漢字文明的傳承、創新與國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劉林艷 通訊員 郭燕)

會議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