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層巒疊嶂的黔南大地,三都水族自治縣曾長期被“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陰雲籠罩。然而,近年來,一場深刻的醫療改革春風,正悄然吹散這片陰霾,為水鄉千家萬戶群眾帶來了觸手可及的健康希望。
2023年5月順利拉開醫療改革大幕,先後建成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成功引進新技術、新項目82項,實現了從0到1的一個又一個突破。
2024年4月,《創新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1335模式》入選“第二屆全國醫共體建設優秀創新成果展”。
2024年9月,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順利搬遷,成為全州醫療條件最好的縣級醫院之一。
…………
三都縣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為核心,全面推進醫療改革攻堅,在體系建設、服務能力提升、智慧醫療、人才強基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用一串串紮實的數字和一項項溫暖的成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幫扶專家開展教學查房。
重構體系 打破資源“碎片化”
“醫療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國家衞生健康委明確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三都縣以此為契機,開啟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破冰之旅。先後制定了《三都水族自治縣關於進一步深化縣域綜合醫改工作方案》及涉及改革實施的醫療集團組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十個配套方案,按照“一體化建設、差異化發展、整體性提升”目標要求,構建“一核兩翼、三區一網”醫療服務格局。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縱向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組建責任、管理、服務、利益緊密聯結的醫療共同體,有效破除機構間資源壁壘,大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和服務能力。
“體系優化後,我感受到了更加合理的工作安排與團隊協作,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專注於患者護理,個人職業發展路徑也更加清晰,這種正向變化讓我充滿動力與希望。”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普安分院副院長譚虎説。
2023年10月三都縣人民醫院被省衛健委納入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醫院,綜合醫改工作被省衛健委作為2023年度“推進醫改,服務百姓健康”十大新舉措向國家衞生健康委推薦評選,2024年4月,探索形成的《創新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1335模式》作為優秀案例入選“第二屆全國醫共體建設優秀創新成果展”。
在推行醫改進程中,三都縣堅持聽民意、解民憂、聚民智、行醫改,用“放大鏡”精準捕捉民生需求,以“顯微鏡”精準施策對“症”改革。通過統一管理、資源共享,鄉鎮衞生院新增了20余項診療項目,同時,通過縣域醫療次中心的建設,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現在做檢查在鎮衞生院就能完成,拿藥也很方便,再也不用來回跑了。”三都縣周覃鎮幸福社區群眾吳榮標説。
據了解,2024年,三都縣域內就診率達91.74%,較2022年前增長十個百分點;縣域內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門急診佔比達65.68%,縣域內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5.71%;縣域內住院人次佔比達65.64%,同比增長13.75%。逐步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群眾看病就醫滿意度達90%以上。

集中授課。
人才培育 提升醫療“軟實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醫務人員是推進醫改的主力軍,是改革的依靠力量,做好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是醫院長足發展的前提保證。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打破幹部任用常規,採用競聘上崗的方式,為醫院注入新活力。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健康教育科副主任楊芳是一名來自鄉鎮衞生院的醫生,2023年9月,通過競聘成功走上了中層幹部崗位。
“很感謝給我們基層醫務人員提供了公平、公正、公開競聘上崗的機會,未來我也會更加努力,變得更加優秀,然後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群眾。”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健康教育科副主任楊芳説。
針對醫院人才培養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三都縣借助“組團式”醫療幫扶契機,充分發揮“組團式”幫扶專家“頭雁效應”,加強人才傳、幫、帶,將高超的技術、優質的服務和優秀的人才留在三都。
“專家來了之後,給我們醫院帶來很多新技術,並把這些新技術傳授給我們,比如肛腸微創技術等,手術講解細緻入微、通俗易懂,目前我們已經掌握相關的新技術,並能夠獨立開展手術。”學徒醫生陳均説。
2025年7月8日,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介入診療領域傳來喜訊,心血管內科成功實施首例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微創手術,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標誌着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為縣域內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來幫扶的專家剛開始都是‘手把手’地指導我們,我通過努力取得了資格,現在可以獨立完成心血管的介入手術。”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內二科副主任王健説。
此外,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持續推行“日講月考”制度,通過每日專業講座和每月閉卷考試,夯實醫務人員的專業基礎。從教科書學習向指定書籍延伸,拓寬知識面,提升專業深度。通過強化基礎醫學知識培訓、模擬病例分析、技能操作比賽等活動,全面提升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滿足患者多樣化需求,為醫院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吳院長來了之後,制定了‘日講月考’的學習計劃,我們科室他都是親自出題和閱卷,並根據每一個人的情況,針對性地開展現場教學。通過一年的學習,我們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提升。”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骨科副主任何先游説。

下鄉開展義診。
數字賦能 暢通就醫“快車道”
在三都,5G+智慧醫共體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水平。2024年,投入2000萬元建成了全省首個民族地區5G+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實現管理可視化、慢病管理信息化、服務智能化。
“我們定期對每一個慢性病患者進行健康監測,並將監測數據實時上傳到系統,以確保健康監測更加精準。目前縣、鄉、村信息系統已經實現互聯互通,對於每一個病人的基本情況,通過信息化手段,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的醫生都能實時調取。”三都縣都江鎮中心衞生院院長陳章蓮説。
在三都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慢性病門診,對於前來掛號看病的患者,醫生李曉雲只用輸入患者名字,電腦顯示屏上就能清晰地顯示患者的基本情況以及近期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健康監測和就診等相關信息,門診醫生通過信息化全面了解患者的近期健康管理信息,幫助醫生在患者就診時更精準地作出診療方案。
目前,三都縣有四類慢性病患者約2.73萬人,每一名慢性病患者都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5G+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的建立,實現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電子健康檔案全覆蓋,2025年上半年高血壓規範管理率同比上升3.69%,糖尿病規範管理率上升6.51%,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下降1.32%。
科技的力量也正彌合着三都的地理鴻溝。三都縣成功構建了“縣—鄉—村”三級遠程診療網絡,通過信息化&&,建立影像、檢驗、病理、心電等共享中心,實現“基層檢查+縣級診斷”。
5月26日,三都縣周覃鎮中心衞生院接診了一名因高處墜落導致骨折的患者。需要進行X線檢查明確骨折部位和骨折嚴重程度。患者在周覃衞生院檢查後,檢查結果通過5G+縣域緊密型醫共體信息&&上傳,10分鐘,縣醫共體總院外科醫生出具檢查結果。由於患者情況比較嚴重,出現明顯的移位,建議通過手術固定術的方式進行改善,在醫共體總院醫生的遠程指導下,三都縣周覃鎮中心衞生院醫生順利為患者實施手術。
“目前我們衞生院配置了CT一台、DR一台、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一台、五官科設備等設備,落實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和動態管理,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婦幼健康服務、醫療保障服務和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共享,推動分級診療和醫防數據融合應用。”三都縣周覃鎮中心衞生院副院長文其武&&。(陳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