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賦能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生成路徑-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8/18 14:22:18
來源:遵義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家精神賦能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生成路徑

字體: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這一精神體系從政治品格、道德人格、核心能力、職業素養、職業追求、格局視野等多維度,為新時代高職教師指明了價值坐標與行動方向。

  然而,當前部分高職教師面臨職業目標模糊、發展路徑受阻、成長支持不足等困境。因此,亟需將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職業生涯管理的全過程,通過科學規劃、多元路徑和堅實保障,將其轉化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生動力與自覺行動。本文從規劃引領、路徑拓展、保障強化三個層面,探討教育家精神與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融合機制。

  規劃引領 以教育家精神錨定發展方向

  科學的職業發展規劃是職業生涯管理的起點,教育家精神為規劃引領提供了根本的價值引領和目標導向。

  融闔家國情懷,樹立職業理想。將“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作為規劃的“定盤星”。引導教師在制定個人發展規劃時,深刻思考“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中,確立服務産業、貢獻社會的長遠職業目標,超越傳統的職稱導向。

  強化師德建設,規範職業行為。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為規劃的“壓艙石”。在規劃中明確師德師風建設的具體目標與行動,將師德標準細化為可操作的的職業準則,實施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將高尚的師德內化為職業發展的基本準則和終身追求。

  聚焦育人能人,制定提升計劃。圍繞“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規劃核心教學能力的持續精進。教師應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學情,設計包括課程開發、實踐指志、思政融合等在內的能力提升方案,確保教學活動真正促進其全面發展。

  倡導終身學習,促進持續發展。以“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驅動學習型規劃。建立周期性研修制度,鼓勵教師規劃定期的企業實踐、技術培訓、學術深造、參與教改項目或技術研發,保持知識技能的更新迭代,勇於探索教育教學和科研的新方法、新模式。

  路徑拓展,構建多元化發展通道

  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路徑是實現規劃、滿足不同教師發展需求的關鍵。教育家精神為路徑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內涵支撐。

  實施分類發展策略。從教學實踐、技術服務、産教融合方面入手,打破“教學型”與“科研型”的簡單區分,建立以“雙師型”為核心的多元發展通道。首先,重點評價教師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學競賽、指導學生技能大賽、教學成果推廣等方面的突出貢獻,讓“啟智潤心”的育人智慧和“勤學篤行”的教學投入得到充分認可;其次,鼓勵教師深度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工藝改進、産品開發、標準制定、技術培訓、技能鑒定等,將“求是創新”的科研態度轉化為實際生産力,其專利、服務效益等成果作為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第三,支持教師牽頭或深度參與産業學院、職教集團、校企合作項目,在協同育人、資源共建、機制創新中發揮關鍵作用,體現“胸懷天下”的協作格局。

  設立特色發展項目。一是暢通“育人名師”通道。培育具有示範效應的德育工作者,表彰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輔導、職業生涯規劃、班級管理、特殊學生幫扶等方面有突出事跡和顯著成效的教師,突出“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二是打造“工匠之師”通道。培養兼具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骨幹教師,傾斜於在傳承工匠技藝、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大國工匠方面有傑出貢獻的教師,特別是來自企業一線、具有高超技能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強調“以文化人”的傳承價值。

  建立流動發展機制。允許教師在不同發展路徑間合理流動,支持其根據興趣和專長進行角色轉換。建立與産業、行業接軌的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支持體系,為教師的持續成長提供可能。

  保障強化,完善支持體系

  堅實的職業發展保障是路徑暢通、規劃落地的基石。教育家精神為保障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精神指引。

  改革評價機制。一是優化評價標準。建立以立德樹人成效、社會服務等多元多維的評價體系。將師德表現、育人成效、學生發展、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貢獻、團隊協作等作為主要評價內容,大幅降低對“唯論文、唯帽子、唯獎項”的依賴。評價過程注重同行評議、學生反饋、企業評價;二是創新激勵方式。設立“教育家精神踐行獎”“育人貢獻獎”“技術創新獎”等專項榮譽,給予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在職稱評聘、崗位晉陞、評優評先中,向在弘揚教育家精神、取得突出育人或服務成效的教師傾斜。

  推進建設,強化平台賦能。一是保障教師培訓、企業實踐、學術交流、技術研發的專項經費。建設高水平的教師發展中心、虛擬倣真實訓基地、技術研發中心等平台;二是建立教師工作站等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平台,為教師深入企業實踐、參與真實項目提供便利;三是切實減少教師非教學、非科研的行政事務性負擔,保障其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教學準備、學生指導、專業學習和實踐創新。

  教育家精神賦能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生涯管理,是一個以科學規劃錨定方向、以多元路徑拓寬空間、以堅實保障築牢根基的系統工程。唯有將教育家精神的六大內涵,深度融入職業發展規劃的價值引領、職業發展路徑的通道設計、職業發展保障的制度構建之中,才能有效激發高職教師“心有大我”的使命感、“啟智潤心”的責任感、“勤學篤行”的進取心和“樂教愛生”的幸福感,引導他們自覺將個人職業生涯融入教育強國、技能強國的偉大實踐,在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壯闊征程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楊利民 姚其鳳)

【糾錯】 【責任編輯:劉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