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 從貴陽“泡”到全國-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8/17 09:33:29
來源:貴州日報

一杯茶 從貴陽“泡”到全國

字體:

  蘇州首店開業不到1小時,下單超500杯;杭州首店開業當天排隊數量超3000杯;南京首店一天賣出超5000杯……這個夏天,貴陽茶飲品牌“去茶山”在省外颳起一陣黔式“茶飲風”刷屏全網,成為消費者“新寵”。

  時間倒回到2000年。當23歲的貴陽小夥劉聲健在上海第一次喝到珍珠奶茶時,他不曾想到這杯香甜的飲品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那時候貴州連奶茶粉都少見,更別説現做的了。”回到貴陽,劉聲健和初中同學湊了數萬元,在中華中路18平方米的小店裏開了貴州首家奶茶店“新鮮好味道”。

  “店名是形容詞,産品卻是‘外來戶’。”劉聲健回憶,最初奶茶所用茶葉是外地採購的紅茶,連牛奶都要從省外運輸。儘管生意紅火,但他總覺得“差點意思”——直到一次茶山之旅。

  有一年春天,劉聲健和團隊去湄潭找茶。車在雲霧繚繞的山間顛簸,他隨手發了條信息:“走,去茶山找茶!”這句直白話成了靈感,被註冊為品牌名。“當時沒想到,這個動詞短語會成為連接傳統茶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劉聲健回憶道。

  2013年,“去茶山”正式更名,團隊開始用貴州本地原料重構産品:茉莉花茶泡的茶底、山花牧場的鮮奶……“就像給奶茶換了‘貴州芯’。”劉聲健説。

  到2014年,劉聲健的奶茶店發展至10余家,但彼時省內的奶茶市場與他創業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語——外地品牌大量涌入,傳統奶茶同質化嚴重,轉型刻不容緩。

  面對外地奶茶品牌的衝擊,劉聲健盯上了貴州的“土特産”——刺梨。“這果子維C含量是檸檬的100倍,但酸澀到本地人都難接受。”團隊花了3年時間,將刺梨汁與茉莉花茶、氣泡水調和,最終調出“苦中帶甘”的獨特口感。2016年,“貴陽冰茶”一上市就成爆款,如今年銷量超百萬杯。

  此後幾年,“去茶山”陸續開發了抹茶系列、刺梨系列、糯米系列等茶飲及延伸産品,以獨特的風味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引領貴陽茶飲新風尚。

  2023年夏天,隨着貴州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貴州“村超”旅游名片橫空出世,爽爽貴陽及貴陽路邊音樂會等文旅品牌的出圈,吸引着更多省外的顧客來到貴州。當游客舉着“去茶山”打卡甲秀樓時,劉聲健意識到,這杯茶已超越飲品,成為貴州文化的“液體名片”。

  “起初有的游客會在離開貴州時帶走幾杯。”劉聲健笑着説:“後來他們不滿足於帶走奶茶,而是要把店帶走,問我們是否能將店開到他們家鄉。”

  游客的建議激發了“去茶山”團隊的靈感,他們隨即以“你最希望去茶山去哪兒開店”為題,選幾個熱門城市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投票,最終深圳得票最高。

  2023年開始,從深圳出發,“去茶山”在省外陸續開店35家,佔全部58家門店的60%,以茶飲為載體,源源不斷將貴州特産銷往省外。據不完全統計,“去茶山”每年消耗貴州抹茶20噸、綠茶12噸、刺梨原汁100噸、山花牛奶800噸,架起“黔貨出山”新橋梁。

  “我們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種一棵樹。”劉聲健常説,這棵樹的根,紮在貴州的茶山與田野裏;枝葉,正隨着新式茶飲的東風,伸向更廣闊的天地。

  今年,“去茶山”和貴陽文旅圍繞“茶飲+城市文化”,共同開發青岩玫瑰抹茶鮮奶茶等春夏秋冬四季聯名産品,開設《貴陽手札》茶飲文化專欄,並與在地學術機構探索茶文旅融合新範式,實現品牌和城市相互引流的良性循環。

  “去茶山”堅守初心,專注打造“一杯好喝的水”。這杯始於貴陽街頭的茶飲,正以最樸素的方式,講述着另一種關於“黔貨出山”的貴州故事。(記者 胡麗華)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 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