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帶頭人迭代增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鄉村治理行穩致遠,帶頭人是關鍵“引擎”。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遼寧、貴州、江西、湖北等多地調研發現,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頭雁”老去、“新雁”難繼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農村帶頭人老化、斷層、勢能不足已成為影響鄉村發展的瓶頸之一,鄉村治理的關鍵“引擎”亟需迭代增能。
“頭雁”老去
在瀋陽市沈北新區拉塔湖村,已經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近40年的馬喜軍,帶領村民將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村轉變為擁有水稻種植、水産養殖和農機跨區作業三大主導産業的示範村。
臨近村兩委“換屆”,“誰來接班”困擾着70歲的馬喜軍。“我們這裡是個小村,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老齡化程度高,選人是難題。”他説。
同在遼寧,當了十多年村黨委書記的李玲(化名)也有些發愁。“我今年56歲了,家人一直想讓我退休。”李玲介紹,可她所在的村莊村“兩委”其他成員資歷尚淺,一些鄉鎮幹部和村民聊起換屆,都想讓她“再幹幾年”。
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基層治理隊伍建設面臨挑戰。一方面,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凸顯;另一方面,村級後備幹部儲備不足、人才斷層現象在一定範圍內存在。
在湖北省羅田縣白廟河鎮付家廟村,村黨支部黨員平均年齡為53歲。該村5名村“兩委”幹部平均年齡49歲,其中4人為大專學歷、1人為高中學歷。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各地採訪發現,有的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的村幹部難以適應現代化工作要求,思維更新較慢,視野較為局限,對政策領悟不深,習慣用舊思路解決新問題。
例如,有的村幹部一遇整理材料、匯報數據等工作“就頭疼”:“因為打字慢、辦公軟體使用不熟練,每次都得趴在電腦前費力敲字”;有的村幹部有威望,治理經驗也豐富,但缺乏經營能力,不善於發展産業帶領大家致富。

貴州省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黨支部副書記侯佳媛(左二)在幫助村民收割雜交水稻(2024年9月27日攝)。楊文斌攝/本刊
後繼乏力
長期以來,駐村幹部是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今年57歲的覃玉紅於2015年7月受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委派,到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峰岩村擔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有10年。
發展産業缺技術,他將100多名村民帶出山看産業,邀請縣裏專家講技術;農産品售賣愁銷路,他探索“山貨上網”,自己當起直播帶貨的“貨郎書記”;集體發展缺資金,他牽線國網定點幫扶,先後實施安全飲水、光伏發電等十余個項目……在覃玉紅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村裏現已建成茶葉加工、肉製品加工、中藥材種植、特色手工藝品製作等産業。
越往後産業發展要求越高,對駐村幹部挑戰越大。
“剛開始我們多方引入投資,發展特色産業。但由於鄉村稟賦限制、村莊用地緊張等,後面會遇到瓶頸期。”一位駐村幹部坦言。
與駐村幹部配合的本村人才,是鄉村持續發展的依靠力量。這部分人力資源短缺,影響鄉村治理後勁。
在遼寧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羅建告訴記者,一些村子條件較差,平常幾乎看不見30歲以下的年輕人。
“駐村第一書記發展的新産業後續擴大規模或延長産業鏈時,都需要本村人接續推動。”羅建説,但缺少年輕的帶頭人,一些鄉村産業不大。
中部某省一位村黨支部書記告訴記者,在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村,一些回鄉的年輕人感覺收入低:目前村幹部月均補貼在2000到3500元,不到外出務工收入的一半。
“選一位村黨支部書記不難,難在找到能帶領村莊發展、帶動村民致富的‘能人書記’。”一位鄉鎮黨委書記説。

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鎮松坪村駐村第一書記鄭汐(右)入戶了解民情(2024年9月13日攝)。賴星攝/本刊
老有可為
中部某山區縣一個村在管黨員有33人,平均年齡59.98歲,70歲以上的老黨員有11人。
該村黨支部書記説,這些老黨員大多是老幹部、退伍軍人等為鄉村發展作出過較大貢獻的人員,威望高、治理經驗豐富。年紀大了,但在調解鄰里矛盾糾紛、推行移風易俗等方面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在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老年群體是寶貴的銀發資源,其治理經驗、動員能力和凝聚力可轉化為發展動能。”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夏柱智建議,深挖老年人力資源,實現“老有所為”與鄉村治理的雙贏。
例如,在遼寧省&安縣,當地政府從2022年開始組建“知心大姐”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室,讓已退休的農村婦女主任、村幹部擔任專職調解員,為離婚夫妻提供情感疏導、家事糾紛調解等服務。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鄉兩河口村,當地退休幹部張必鬥發起成立兩河口老年協會,聚集一些老教師、老醫生、老技術員、老鄉村幹部等開展老年互助服務,積極參與村莊建設。他們配合村委會動員群眾集資修通村組公路;宣傳孝文化,開展“好婆媳”“好夫妻”“好子女”“好家庭”創建活動等。
與此同時,針對一些欠發達地區與老少邊地區,村幹部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多地積極探索優化村幹部隊伍的學歷結構,提升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
貴州省鳳岡縣鼓勵村幹部提升學歷:獲得大專學歷可縮短晉陞年限,獲得本科學歷可直接晉陞一級。經過三年努力,當地已有117名村幹部成功完成中專或大專學業。
暢通學歷提升通道,因需施教突出實效,會幹能上擔當作為……近年來,全國各地以“領跑人”學歷教育為“充電樁”,有效賦能“頭雁”帶富領飛。
“青”有作為
正值農忙“雙搶”時節,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鎮雙塘村,“95後”大學生專職村幹部何優,正忙着在田間地頭扛沙袋、運肥料。“跟着老鄉幹農活是很好的鍛煉。”何優説。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對村幹部等鄉村帶頭人提出了全新能力要求:既要有情懷,還得懂政策、善經營,不斷向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轉型。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為破解鄉村帶頭人斷層難題,各地積極探索打破傳統選才局限,通過政策激勵與完善培育機制雙管齊下,引能人、育骨幹、聚青年,讓更多能人“跳出來”、年輕人“願回來”。
在瀋陽市沈北新區,當地創新推出18項激勵政策,精準吸引各類人才:為“外引能人”提供宅基地使用權;將“村裏能人”聘為國企員工並繳納養老保險;向“技術能人”發放專項津貼補助。近年來,這些政策已成功吸引近10名企業家前來投資興業,並推薦他們在村“兩委”班子中任職,成為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
“年輕人感覺在村裏過日子有奔頭,才能促進他們想著衝先鋒,爭當帶頭人。”鳳岡縣土溪鎮石壩村黨總支書記謝寶健説。
遼寧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玥説,鄉村引新育新的關鍵,在於地方政府轉變觀念、主動作為,打好制度組合拳,讓各類人才在廣闊鄉土收穫尊嚴與價值,清晰看到未來發展前景。
一些基層幹部建議,建立“基本補貼+績效獎金+集體經濟發展分紅”的“三位一體”複合型薪酬保障體系,提升崗位吸引力,促進更多能人爭當“領頭雁”“當家人”。
同時,可探索“定制村官”模式,與涉農院校合作開展定向委培,建立“縣招鄉管村用”機制,從本土大學生、新型經營主體中遴選好苗子,設立一定的培養周期,通過輪崗鍛煉、項目包乾等方式加速成長。(記者:武江民 王自宸 熊家林 汪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