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銀”“青”協力 鋤禾深耕-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8/12 10:23:21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銀”“青”協力 鋤禾深耕

字體:

“銀”“青”協力 鋤禾深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農村老年人口規模加速增長的趨勢下,誰來種地?誰來旺産?誰來興村?針對這三大問題,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解法,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

  一方面,通過種糧方式機械化、服務形式適農化、經營模式數字化等手段,提升種糧效率,減輕“鋤禾者”的勞力負擔。另一方面,積極引導“銀發力量”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充分發光發熱;引育“興農人”,提升農村“含青量”,為鄉村發展注入強有力、可持續的活力源泉。

  人機攜手破題“誰來種田”

  7月,烈日炎炎,稻浪滾滾。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鎮林田村的農田裏,入目皆是豐收的金黃色,收割機伴着蟬鳴在田地裏來回穿梭,“啃平”成片稻田。

  “田裏最年輕的是收割機,其次是58歲的農民組長,農村種田主力軍仍是60後和70後。”搶收早稻、搶種晚稻的盛夏時節,種糧大戶周海平需要請數十個農民幫忙種田。

  中部某省一位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告訴記者,從統計數據來看,全縣人口老齡化率是20.7%,但若按實際在村人員計算,這一數據可能達40%。再過5~10年,這些老人年過七旬,可能難以再下地勞作,屆時部分地區可能面臨種糧群體“斷檔”。

  在此背景下,各地通過種糧機械化、服務適農化、經營數字化等路徑,積極應對鋤禾者老齡化。

  “現如今,幾十位農民要忙的農活,一台農機就能搞定。”70多歲的袁州區彬江鎮英山村農民彭春洪跟糧食打了一輩子交道。過去,每年“雙搶”他最忙,生怕幹不完農活錯過農時。

  隨着年齡增長,彭春洪感到力不從心。好在各類現代化農機幫了大忙。以農田翻耕舉例,一個人忙活一天也翻不了半畝地,旋耕機一天就能作業四五十畝。“用上農機,年齡大了也能把地種好、管好。”他説。

  “沒想到種了一輩子地,如今當起了‘甩手掌櫃’。”在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排市鎮河北村,67歲的李儒定站在長勢正旺的連片稻田邊,看植保無人機沿着規劃路線噴灑農藥,僅僅幾分鐘,就完成了對十多畝地的病蟲害防控作業。

  去年,李儒定將15畝稻田交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程託管。育秧插秧、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機械收割……從種到收,有了“田保姆”助力,如他一樣的老農人也可以不再“單打獨鬥”。

  近年來,我國持續強化政策支持,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擴面提質,切實增強服務小農戶的能力。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109.4萬個經營性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其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91.6萬個,農業服務公司4.4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7.8萬個。

  “得益於空中的北斗系統和地裏的大量傳感器,我們的試驗田裏耕、種、管、收等流程都可以實現無人操作。”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大田農社負責人鄒泰暉説。

  他把承包的1萬多畝農田劃分成4000多個小格子,精準掌握每塊田的pH值、墑情、營養情況等信息。田裏設置了幾十個智慧農情監測站和5G基站,既能監測田間溫度、濕度、光照、風速等數據信息,研判播種、收割時期,又能輔助無人農機設定路線參數。

  據統計,目前全國安裝北斗終端的農機約200萬台,植保無人機年作業面積超過4.1億畝。在希望的田野上加“數”前進,越來越多農民從靠經驗“會種田”到靠數據“慧種田”轉變,通過提高勞動生産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種地難題。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5年7月16日攝)。楊文斌 攝

  “銀發”興産有力量

  “袁老,聽了您的建議,我增大了臍橙樹株距、加強管理。如今,每棵樹産量提升了兩成。”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大塘埠鎮果農李春生,感激地對84歲的袁守根説。

  在贛南老區,贛南臍橙種植面積達194萬畝,品牌價值達到692.94億元,是當地重要的鄉村産業。1970年,袁守根將第一棵贛南臍橙苗引進贛州,“手把手”教出來一批批果農。

  2001年退休後,袁守根依然沒有停下奔忙的腳步,他活躍在臍橙種植一線,當免費技術顧問和果農的“金牌保姆”,推廣贛南臍橙種植和管護技術。

  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整合盤活“銀發力量”,鼓勵經驗豐富的老專家、老教師、老科技工作者等“銀發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湖北開展2025年“荊楚銀齡行動”,引導廣大老年科技工作者在全省10個市(州)開展27個鄉村振興和行業發展項目等。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有會員1萬多人,他們走進葡萄園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前往茶園為茶葉生産“把脈問診”,把種植技術、發展産業的經驗播撒開來。

  遼寧省東港市椅圈鎮李家店村村民徐良回鄉創業種草莓,卻不懂技術。69歲的草莓技術專家於維盛傾囊相授。“要是沒有於老師,單靠自己闖,不知道要吃多少虧。”在於維盛的指導下,徐良精選草莓品種、細心管理,一年就賺了40多萬元。

  攜“青”帶新之外,創業亦可成為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打開方式”。

  “寶寶們,可以看一下我們的幹紅辣椒和紫皮香蒜,都是值得放入購物車的好貨。”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上富鎮,已過花甲之年的“辣椒大媽”鄒達英正在直播。

  2013年,剛退休的鄒達英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註冊商標、開辦工廠,成為江西鄉村産業振興“頭雁”,她的合作社帶動周邊100余戶村民就業。“如今農村産業機遇大,老年人也可以融入新媒體、新趨勢,把産業做得像辣椒一樣紅紅火火。”她説。

  積極回應“老有所為”的基層呼聲,2025年4月,民政部等十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 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老年人社會參與保障”,要求“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服務”“引導職業院校積極開發老年人就業創業培訓項目”等。

  此類實踐,在一些地方已有探索。比如2019年以來,浙江寧波寧海縣與中國人民大學師生團隊持續合作,以葛家村、南陽自然村為試點探索實施“藝術振興鄉村”。黨支部鋪路子、相關部門搭&子、教授團隊出點子、運營團隊教法子的陪伴式創業模式之下,65歲的農村主婦當上了家庭美術館的館長,年近八旬的老人經營起“庭院店舖”,成了阿婆面館的“主理人”。

  引人育産 鄉村煥新

  從“賣土特産”到“賣風景”“賣鄉愁”,廣闊鄉村不斷涌現出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新業態,這背後是一群入鄉、返鄉、留鄉、心懷家鄉的“新村民”和“興農人”,他們想方設法建設鄉村、煥發鄉村活力。

  今年5月,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梅花村的大樟樹下,“長”出了一個咖啡館,成為當地網紅打卡點,節假日每天有三四百人來到這個“村咖”。

  “內心對田園生活很嚮往。”“00後”咖啡館負責人劉靜怡説,沒想到村裏對自己創業的支持力度那麼大。從場地建設到試運營僅用時不足百天。開業後,顧客反映不好停車,村裏立刻幫忙協調用地,3天后就建成了有20個車位的停車場。

  近年來,各地強化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引進像劉靜怡一樣的“新村民”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探索鄉村新業態、為所在農村引流,提升鄉村活力。

  在浙江省安吉縣梅溪鎮荊灣村,30多名年輕人引入咖啡館、博物館、藝術畫廊、家居館、寵物互動和農耕體驗等多種業態,去年五一假期單日最高接待超千人。

  在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鐵牛村,300余名候鳥型“新村民”不定期在這裡居住。他們將運營管理、規劃設計、金融投資、教育公益、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生態農業等領域所學用於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生産、生活、生態以及人力資源的價值轉換。

  在引“活水”拓展鄉村振興“人才流”的同時,各地注重加強對本鄉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實施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持續壯大本土“興農人”隊伍。

  “在貴州省蠶業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我的養蠶技術逐步提高,如今只要有農戶想學,我就會把這門手藝無償推廣下去。”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今年41歲的黃志強自2018年開始種桑養蠶,2021年被評為全縣首批“鄉村掌墨師”之一。

  “掌墨師”是傳統建築營造中的核心角色,鳳岡則以其指代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找出來、聚起來、用起來。”該縣縣委書記馬華介紹,當地將11587名“鄉村掌墨師”納入鄉土人才數據庫,建成10個“鄉村掌墨師”工作室,發揮鄉土人才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産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示範引領作用。

  六處曾經無人問津的“問題地塊”改建成“共享菜園”,木匠、石匠把殘垣斷壁修葺成景觀圍墻,80余間土坯房、旱廁被有序拆除騰出更多景色和空間……短短一年時間,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白沙鎮山口村泉井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背後,離不開“振興家鄉智力服務團”的力量。近些年,泉井灣一個村小組先後培養出3名博士、5名碩士及50余名本科生,並依託這些優秀人才建立“智庫”。他們中有的負責數字化鄉村規劃和品牌建設,有的通過新媒體參與村莊宣傳,有的為産業發展出謀劃策,讓這座生養自己的古村,在田野間生長出“詩和遠方”。

  時代大潮奔涌向前,越來越多“銀發”身影和青春力量躍動在中國廣袤農村的舞&上,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應答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興産旺村之問。 (記者:熊家林 王自宸 武江民 汪軍)

【糾錯】 【責任編輯:周遠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