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8月7日電(盧志佳)猴場會議會址、紅軍搶渡烏江江界河戰鬥遺址……紅色元素遍佈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這座江畔小城。近年來,甕安在用好紅色文化瑰寶的同時,依託當地特色資源,持續培育紅色研學、溫泉度假、文化體驗及生態旅游等農文旅融合的新業態,為革命老區發展注入新動能。
紅色資源深挖活用
見證了紅軍長征關鍵時刻的猴場會議會址,如今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磚黛瓦間沉澱着厚重歷史。

5月20日拍攝的猴場會議會址外景。新華網發(程柔 攝)
走進坐落於猴場鎮的猴場會議紀念館,上下兩層展廳以紅軍長征過甕安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猴場會議-強渡烏江”為歷史主線,全面展陳紅軍長征四過甕安的歷史,巧妙融合VR智能科技、場景復原、聲光電影等多種形式,讓游客仿佛穿越時空,親歷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甕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正成為紅色研學的熱門目的地。猴場會議紀念館策劃的“四渡赤水·出奇制勝”“轉戰貴州突出重圍之旅”“赤色征程突破烏江之旅”“不忘初心·偉大轉折之旅”“曙光黔行”紅色研學(游學)等入選黔南州精品旅游線路。
甕安縣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打造的省級“6+1”紅色志願服務項目,讓紅色文化不再局限於書本,而是通過志願者講解、演繹、互動的方式,鮮活地走近青少年,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以紅色旅游IP為主線,甕安縣不斷潤色“紅色旅游+”文章。以猴場會議會址為核心,依託戲樓古建築群、花間池溫泉公園等旅游資源,甕安推出紅心向黨、赤色征程、紅色古邑、溫泉康養等定制旅游路線,將“觀光游”轉變為“體驗游”,助推紅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綠色山水養身養心
甕安平均海拔1350米,年均氣溫15.2℃,全年200余天雲霧繚繞,森林覆蓋率65%,土壤富含鋅、硒、鎂等微量元素。得天獨厚的小氣候與高山雲霧的靈氣,孕育出“甕安黃金芽”“甕安白茶”等國家地理標誌茶品。

航拍甕安花間池溫泉酒店。(甕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走進位於建中鎮的黃紅纓茶園,一排排茶樹依山起伏、青翠欲滴。游客們一邊飽覽茶園美景,一邊呼吸着新鮮空氣。
黃紅纓茶業是當地茶産業的領軍企業,近年來,茶園與深圳的專業團隊攜手,完成了全域旅游及景區提升規劃,開啟了茶旅融合的多元化發展。
甕安還與雲南、海南等地的旅游龍頭企業合作,共同打造“貴陽—建中茶旅景區—猴場古鎮(草塘古邑)—梵凈山”精品線路,將茶山打造成“綠金時代”的旅游新地標。
好山好水滋養出的甕安森林康養、溫泉康養也聲名遠揚,與茶旅融合成為當地三張亮眼的旅游“新名片”。朱家山森林公園距甕安縣城35公里,擁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生物多樣性富集之地,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高達9萬個負氧離子。在這裡,游客們可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在湖畔靜坐,享受寧靜與愜意。
“我來貴州第一站就選擇甕安,感覺這裡滿眼綠色,生態環境更勝一籌。”山西游客緱未偉説。
甕安花間池溫泉、鳳和溫泉則充分利用當地富含硫和硒等微量元素的溫泉水,開發了數十個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溫泉泡池,打造了集養生餐飲、溫泉體驗、康養度假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康養度假區。
多彩文化融合綻放
走進位於甕安縣猴場鎮的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飛檐翹角的建築錯落有致,精美的雙面大戲樓、黔山進士樓、旗山書院、草塘安撫司、湖廣會館等古建築,都讓人讚嘆當地歷史文化的魅力。

航拍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甕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土司文化、商賈文化、龍獅文化、辭賦文化、甕安山歌等民間藝術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
為了讓老城煥發新光彩,近年來,甕安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在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舉辦了音樂會、龍獅文化藝術周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市民和游客獲得了更新穎、多元的文化體驗。
此外,在甕安發現的古生物群化石,被國外知名演化生物學家譽為20世紀演化論的最重大成就之一。當地政府正持續加大保護力度,力求保護好、利用好這筆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貴自然遺産。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要在紅色文化的引領下,由點到面地把旅游品牌建立起來。”甕安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芳説,甕安將圍繞紅色文化持續發力,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旅游産業新業態,精心打造“紅色文化+歷史體驗+生態旅游+文創産品”的甕安文旅品牌,進一步提升甕安文旅軟實力和影響力。(參與報道:楊丹丹、蘇曉莉、程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