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村”更“助村”,是“領路人”也是“自家人” -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8/02 10:23:41
來源:新華網

“住村”更“助村”,是“領路人”也是“自家人”

字體:

  新華網貴陽8月2日電 從省城到苗嶺,從“駐村幹部”到“村裏人”,財政部貴州監管局一級調研員、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駐村幹部許世均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幹改寫鄉貌。在劍河縣辣子村,這位“住村書記”以真心換真情,將鄉村振興的藍圖化作村民觸手可及的幸福。2025年,許世均獲評貴州省鄉村振興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2025年駐村幹部輪換前夕,一封摁滿127個紅手印的“留任申請”遞到辣子村駐村第一書記許世均案頭。“他是個好書記,我們捨不得他走!”聯名申請發起人劉永明説,“我們個個都按手印,許書記太好了,幫我們辣子村很得力,我們都喜歡,都想把他留下”。

  “我把村民當親人,村民把我當家人。”面對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許世均的眼眶濕潤了。

  2019年,財政部貴州監管局與辣子村結對幫扶。2023年5月,許世均肩負使命,接過“第三棒”,到辣子村擔任第一書記。從繁華都市到靜謐鄉村,環境的轉變並未使他退縮,反而激發了他更堅定的步伐,全身心投入辣子村的發展事業中。

  更讓人動容的是,許世均把家搬進了村裏。一張舊木床、一個電磁爐、一張小飯桌,妻子袁家萍就這樣在村委會安了家,“我要來陪伴他,他每天工作很忙,我要來幫他搞好後勤,讓他安心地工作”。

  在辣子村村委會,成堆的項目檔案整整齊齊碼在桌上,每一頁都浸透着許世均的汗水。3.1公里的硬化路、101盞路燈等等,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攻堅故事。

  完善污水管網建設,是許世均上任後接手的第一個項目,面對複雜管網與村民的不理解,他白天盯工地,夜間入戶動員。經過一年多的攻堅,讓90%的農戶用上了現代化排污系統。“以前這些都沒有,農戶一上廁所,裏面的污水都流出來了,許書記給我們解決了問題。”如今,生活污水有了“出路”,村民潘祥燕感受到了滿滿的幸福。

  2024年9月,辣子村産業路項目落地,3.1公里的硬化路蜿蜒山間,不僅串起150畝良田,更連接起該村通往外界的希望。“許書記把我們這條路硬化起來了,砍柴、拉草、打穀子,運到公路上,就直接送到家裏來,不用我們肩挑背馱。”話語間,村民劉永傑滿是感激。

  為徹底解決季節性缺水,許世均帶着技術人員翻遍山頭,尋找穩定水源,讓村民不再為喝水發愁。“以前雖然有自來水,但是不夠用,經常要挑水喝,許書記來過後給我們增建水池,每個自然寨都有兩個備用水池,現在的水足夠了,一開水龍頭就有水,很方便。”村民潘祥燕説。

  “許書記來了以後,我們村變了樣!”這句樸實的話,是辣子村群眾對許世均最高的褒獎。

  通過一次次為群眾排憂解難,久而久之,村民們都信任他,有什麼事都願意找他。許世均説:“要做好駐村工作,就要真心和村民交朋友,為村民辦實事,真正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不怕吃虧。”

  兩年多來,700多天,這位“駐村”變成“住村”更“助村”的財政幹部,用行動證明,鄉村振興的密碼,就藏在把村民當親人、把項目當“孩子”、把村莊當家園的赤子情懷裏。苗嶺深處,許世均的駐村故事仍在繼續。

【糾錯】 【責任編輯:盧志佳 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