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外來入侵物種為何難治-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7/29 11:01:48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外來入侵物種為何難治

字體:

外來入侵物種為何難治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向定傑

  時值盛夏,在貴州省貴陽市的十里河灘,河邊水生植物稈上佈滿了粉紅色的福壽螺卵,樹木、石頭上也密密麻麻,有市民&&這種情況存在多年。

  原産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福壽螺,1981年作為特种經濟動物被引入我國,在多地推廣養殖。因其食性雜、食量大,對農林牧漁業等産業可能造成破壞,200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2003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

  目前,我國已記錄的外來入侵物種達660余種,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近年來一些地方外來入侵物種呈現擴散蔓延趨勢,屬地多次採取人工捕殺、生物防治等手段進行治理,但效果反復。基層建議,加快、協同構建“源頭預防、監測預警、綜合治理”的全鏈條防控體系,更好守護生態環境安全。

勾建山圖/本刊

  入侵之害不容忽視

  我國幅員遼闊,多樣的地理環境為外來入侵物種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適宜條件。隨着國際貿易往來的增多和人為活動因素擾動,外來物種入侵問題日益凸顯。受訪專家介紹,這些入侵物種普遍具有繁殖快、分佈廣、危害大等特徵,對我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威脅,亟需引起高度重視。

  部分“不速之客”繁殖能力和適應性強。許多外來入侵物種具有驚人的繁殖能力。一枚成年福壽螺一年可産卵20~40次,年産卵量達3萬~5萬粒;原産於北美洲的三裂葉豚草每株可産約5000粒種子,割5次後仍能再生,基本可以適應各種不同肥力、酸鹼度土壤,不同濕度與水分條件,以及不同溫度、光照等自然條件,被多國列為檢疫性雜草或有害雜草,考驗治理時效。

  傳播渠道多,分佈面積大。外來入侵物種傳播形式包括自然傳播、人為傳播等。自然傳播主要借助水流、風力、昆蟲遷飛等自然力量;人為傳播通過人為引種、貨物貿易、人員流動等方式擴散,加之擴散途徑隱蔽,分佈面積廣闊。西南某市外來入侵物種在森林、草原、濕地3個生態系統中均有分佈,入侵物種達13種。根據歷史資料及日常監測結果,當地外來入侵物種尤其是重點物種的發生範圍和面積整體呈不斷擴散和遞增趨勢。

  危害程度深,存在多方面潛在威脅。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彩雲認為,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經濟生産還有人類健康都會造成危害。

  比如外來入侵物種可能改變食物鏈結構,擠壓本土物種生存空間,破壞生態平衡,還可能與本土物種雜交致基因庫污染,干擾本地生態系統結構。更進一步會威脅經濟安全,西部某地研究部門報告顯示,當地已發現外來入侵有害物種300余種,每年經濟損失預估超60億元。

  防治體系仍需完善

  為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我國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管理辦法,為防控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礎,但基層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現實困難。

  法規體系不完善,缺乏專門管理機構。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我國2022年8月起實施《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但地方還沒有&&針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法規條例、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等。同時,一些地方沒有建立健全外來入侵物種聯防聯控機構體系,目前由農業農村部門的一些科室牽頭負責,具體到鄉鎮一般沒有人專職負責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力量有限。

  監測預警系統尚存短板,現狀沒有完全摸清。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萬方浩&&,目前監測預警系統不夠健全,很多外來入侵物種在初期難以被發現,錯過最佳防控時機。除少數外來入侵物種,如柑橘黃龍病、紅火蟻、草地貪夜蛾有專項資金支持,監測預警更為系統和細緻,絕大多數入侵時間長、危害大的物種如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福壽螺、人畜共患病菌等監測範圍、水平均有待提升。

  基礎研究不深入,防控舉措有待完善。有昆蟲學家&&,地方專門從事外來入侵物種的研究人員少,專項科研經費少,基礎研究欠缺,一般出現問題後立項,科研力量和技術推廣力量薄弱。

  此外,防治方法存在局限性,趙彩雲&&,物理防控適用於面積比較小的入侵初期階段,化學防治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滅殺範圍不夠精準易殃及無辜。

  例如外來入侵植物防控廣泛採用人工剷除方式,費時、費工、費力,外來入侵動物防控主要採取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缺乏快速、有效、成本合適的大面積治理方法,集成化、體系化的生物防治、綠色防控技術和模式有待深入研究。

  全鏈條阻擊

  採訪中,專家&&,針對當前一些高風險外來入侵物種廣泛分佈難以根除的問題,應堅持遏增量與清存量相結合,強化源頭預防、綜合治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提升治理效能、斬斷傳播鏈條。

  完善法規體系,健全專門管理機構。專家建議盡快成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領導協調和聯防聯控機制,依據《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等規定,制定實施細則,明確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責任和治理措施。

  健全外來入侵物種組織機構體系,在省市縣配備專門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的機構及人員,鄉鎮配備經過培訓的專職人員,村組落實專門監管人員,形成上下聯動防控網絡,加強對治理區的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構建科學化、系統化、高效化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運行機制。

  加強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掌握防控主動權。一些地方提出,全面開展入侵生物普查,完善入侵生物信息庫與信息網站,構建預防與控制信息平台,實現信息共享,明確防控重點,形成立體監測預警體系,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早防控,同時通過遙感、生物傳感器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性。

  提升外來入侵物種全鏈條科研水平,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的支撐作用。萬方浩&&,受環境變化、藥物使用等影響,有些外來入侵物種産生了新的生理小種、抗藥性基因型等,如入侵我國的西花薊馬已對多種常用化學殺蟲劑産生抗藥性。應從快速檢測、早期預警、緊急撲滅、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生物防控、生物替代、影響評估等方面開展深入系統研究,形成從預防到控制的完整防治體系,為規範管理提供全面科學依據,為防治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提供有力支持。

【糾錯】 【責任編輯:盧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