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師範學院舉行“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揭牌儀式-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7/18 11:45:12
來源:貴州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學院舉行“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揭牌儀式

字體:

探索“大思政課”田野新模式 校地協同激活文化育人新引擎

——學校舉行“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揭牌儀式

  “馬院+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是學校着力構建“黨建引領、機制協同、文化賦能、品牌創優”育人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我們依託學校文學與傳媒學院掛牌建設中華文化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一同推動教育教學資源整合、課程開發與實踐、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同時,積極聯動校外書院資源,共同做好學校中華文化書院建設工作,旨在守中華文化之正脈,創思政育人之新局,讓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頻共振,是探索落實“兩個結合”,特別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創新思政教育路徑的生動實踐。

讀書會現場。

  7月16日,貴州師範學院“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揭牌儀式暨詩鄉讀書會在綏陽縣枧壩鎮柳灣書院舉行。這場融合思政教育與鄉土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由貴州師範學院聯合中共綏陽縣委宣傳部共同發起。貴州師範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任潔,綏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江繼義出席儀式並致辭。著名詩人李發模、文化學者黃明仲、呂金華、諶山,貴州師範學院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相關負責人及美術與設計學院三下鄉學生團隊、柳灣書院社員共同參與現場活動。

任潔講話。

  雙輪驅動:讓協同育人從書院起筆

  任潔在致辭中指出,傳統的思政教育正在面臨轉型挑戰,我們希望通過“馬院+書院”的協同育人模式,把思政課從教室帶到田野,把價值引導植根文化土壤。柳灣書院作為當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被授予“全民閱讀基地示範點”稱號,珍藏文學、社科、歷史、方志等各類圖書萬餘冊,自成立以來,積極開展詩歌轉轉會、吟誦會、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她&&,這種“雙向嵌入”的育人結構,不僅打破了學科邊界,也重塑了教育的文化基礎與社會使命,希望通過“馬院+書院”協同育人的模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切實提升協同育人成效。

江繼義致辭。

  江繼義&&,高校資源與詩鄉文化的深度對接,將為綏陽文旅融合、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期待“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成為綏陽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支點,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儀式上,貴州師範學院向綏陽縣柳灣書院授予“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牌匾,聘任多位當地文化學者作為“協同育人文化導師”。此次揭牌標誌着雙方將共同探索“馬院+書院”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柳灣書院。

 文化賦能:在文化滋養中激活家國情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青年學子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源泉。讀書會上,學校師生與地方文化名家共同誦讀綏陽本土詩作,通過聲聲誦讀,將個體情感與家國命運、鄉土精神與時代理想交織一體。

  “讀書與思政並不矛盾,恰恰在當代需要融合。有溫度的教育必須是思想與情感共振的結果。”貴州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天橋在讀書會上談到。文化賦能思政教育讓我們能夠在歷史傳承、藝術熏陶、鄉土記憶和時代精神的滋養中,喚醒個體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從而激活更深層的家國情懷。

讀書會現場。

  隨後,與會領導、學者、學生開展交流。同學們坦言,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鄉村參與思政課程的實踐環節,也讓他們從文藝作品中深刻體會到思政教育的溫度與厚度。

  校地合作:從項目服務到協作育人的實踐探索

  “我們的學生不只是走出去支教或服務,而是在田野中學習、在文化中扎根。這正是我們設想中教育的公共性、社會性、專業性的回歸與融合。”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聶森&&,協同育人基地的建立是貴州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十年十縣”服務計劃的延伸與深化。美術與設計學院自2023年啟動“十年十縣”計劃以來,綏陽便是首站。至今,學院團隊先後在綏陽完成了“大美貴州·詩意綏陽”畢業創作、“古村新貌”“數智賦能未來美育”等項目,內容涵蓋傳統村落設計更新、藝術下鄉美育課程等多個維度。

授牌儀式。

  本次活動以“書院”為載體,以“詩鄉”為文化基點,以“思政”為引擎,為如何構建“可觸摸、能共情、有溫度”的思政育人新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未來,我們將持續探索建立“馬院+書院”協同育人模式,深入思考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實踐融合點,持續擦亮貴州文化名片,通過校地共建、高校協同、學科融合等模式,打通在思政教育中“理論—實踐”“知識—生活”“課堂—鄉土”之間的壁壘,讓更多創新育人模式成為“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在地共構的典範,共同打造傳統文化滋養思政教育的新生態,為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注入文化活力。

【糾錯】 【責任編輯:謝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