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萬物豐茂。從烏蒙山區到苗鄉侗寨,從産業園區到幫扶車間,處處生機勃勃、活力滿滿,跑出鄉村全面振興“加速度”。
在畢節,林下倣野生天麻産業綜合産值達40億元;在貴陽市烏當區,鄉村産業帶動發展500余家旅居民宿;在銅仁市松桃玩具工坊,超1300人實現“家門口”上班……鄉村蓬勃發展的背後,正是貴州牢牢抓住産業和就業“兩個關鍵”,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寫照。
産業興旺:築牢鄉村振興基石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後,如何讓脫貧成果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在産業發展上,貴州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産業,深挖“土特産”資源稟賦,聚焦“三品一標”,推動茶葉、辣椒、刺梨、中藥材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提質增效,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效益。
前不久,記者走進位於畢節高新區的兩山天麻産業(集團)生産車間,凍幹生産線機器運轉轟鳴聲不斷,工人有條不紊忙碌,分揀、清洗、切片……一顆小小的天麻,正在演繹“七十二變”。
“製作1斤凍乾粉需要6至8斤鮮天麻,公司3條生産線每天處理5噸以上鮮天麻。”貴州兩山天麻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加工廠負責人龍宣作説,通過凍幹技術能最大程度鎖住天麻的有效成分,目前凍幹天麻粉每斤售價1200至3000元。
貴州兩山天麻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健介紹,“我們以數字賦能,圍繞‘康茶、養酒、藥食、美粧’4大板塊,使天麻産業向高質量、智造、品牌轉變,提高天麻産品附加值。”
以天麻産業為引擎,目前畢節市累計已培育經營主體1496家,培育加工企業43家,新開發藥食等精深加工産品63個,天麻由“初字號”向“精字號”升級。
鄉村要振興,産業必振興。2024年,貴州農業特色優勢産業産值增長4.2%,農産品加工率達66%。農村産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成效明顯,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就業充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現在家門口就有工作,時間靈活,賺錢顧家兩不誤。”繡得一手好苗繡的黔東南州施秉縣城關鎮南官營社區搬遷群眾羅曼林説,一個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很開心。
施秉縣在易地搬遷社區安置點及周邊小區設立刺繡就業幫扶車間,並開展刺繡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加工刺繡,讓繡娘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如今在施秉縣,像羅曼林一樣從事刺繡産業的搬遷群眾不在少數。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
貴州作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為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在有組織開展就業培訓,穩住外出務工基本盤的同時,開展安置社區與周邊産業園區“兩區共建”,&&政策措施支持幫扶車間可持續發展,合理開發公益性崗位,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省搬遷勞動力就業96.98萬人,就業率96.29%。
就業穩則民心安,貴州針對脫貧戶、監測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實施“技能貴州”等行動,落實幫扶政策,鼓勵脫貧地區發展“小店經濟”等多種扶持渠道,促進就地就近靈活就業。
2024年,全省通過強化産業和就業幫扶,安排銜接資金37.9億元實施産業獎補到戶,帶動413萬人增收;下達20個重點幫扶縣財政銜接資金71億元;全省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362.1萬人。
機制創新:織密防返貧保障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舉全省之力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籤。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92萬人搬出大山,減貧人數、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均為全國之最。
堅決守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貴州堅持力度不減、勁頭不松、方向不偏,五級書記抓振興,組建近1萬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3萬多名,將責任、政策、幫扶、監管堅持到底。
2024年,貴州探索建立覆蓋全體農村人口的防止返貧致貧大數據監測系統,落實分類幫扶措施,鞏固提升“3+1”保障成果,紮實抓好易地搬遷後續扶持。以“四項行動”為抓手共建粵黔東西部協作升級版,持續加強與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對接。
築牢“防貧壩”,精準防返貧。兩張“明白紙”,把防貧申報和幫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眾手中。一碼通用好大數據,監測幫扶工作織得又密又牢,通過識別監測,精準制定實施幫扶措施,常態化跟蹤落實情況。
脫貧後,支持政策沒有缺位,幫扶幹部沒有撤離,幸福路子還在延續……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61.8%的監測對象已消除風險,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站在新起點,貴州將繼續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以産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産業,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奮力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吳應國 記者 趙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