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要回老家辦婚禮,住在黔東南州凱里市白果井街道興安社區的搬遷群眾張安金心裏犯了難。
在外務工多年,張安金仍記得小時候老家凱里市龍場鎮老山村辦婚禮的場景。“一辦就是四五天,吃的喝的檔次都不能低,一場婚禮下來,得有七八萬元的開銷。我不想鋪張,但是真輪到自己,又擔心讓家人失了面子。”張安金有些無奈。
沒想到的是,剛回家與家人商量婚事,母親吳慶芝就告訴他,現在社區已經開辦了“合約食堂”,有場地、有廚具,算下來一桌婚宴四五百元,省心又實惠。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凱里市以學習教育為契機,進一步整治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等陋習,黨員幹部帶頭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
白果井街道聚焦搬遷群眾在酒店辦酒費用高、回村辦席不方便等難題,引導社區利用閒置場地建設“合約食堂”,明確承辦宴席種類、標準、規模、申報流程等,將其作為改變過去大操大辦的主要抓手和移風易俗的重要路徑。“有了固定場地,紅白喜事理事會全程監督,以前大家反映的場地難、浪費大、攀比多等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興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劍成説。
婚喪喜慶簡辦新辦成為新風尚。張安金的婚禮很簡約,20桌,花銷9000元,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熱鬧熱鬧,他由衷地感到“幸福又輕鬆”。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省各地各部門聚焦群眾反映的難點堵點,聚力用勁整治鋪張浪費,持續深入開展“治理濫辦酒席·倡導文明新風”活動,推動整治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等陋習,回歸文化本味,面子文化等不良社會心態得到有效校正,崇實尚儉的新風正氣不斷充盈。
不久前,六盤水市鍾山區青林鄉田壩村村民李陽為母親過壽,自家人掌勺,按照老人喜好做了幾道家常菜,一家人過得快樂又溫馨。
以開展學習教育為契機,田壩村把整治亂辦酒席的“硬骨頭”啃了下來。如今走在村裏,紅白喜事不再去講排場搞大操大辦,鄰里間攀比擺闊的風氣也淡了,大夥兒都説:“這股清爽新風來得及時。”
過去,田壩村酒席“花樣百齣”——孩子滿月要辦“添丁酒”,考上大學要擺“升學宴”,甚至母豬下崽都有人張羅“慶功酒”。村民們一年到頭隨禮,錢包癟了不説,還耽誤了農活。“負擔沉重,不辦又怕被説閒話。”李陽説。
針對這一頑疾,村裏亮出“立規矩、嚴審批、強監督”等一系列組合拳,實打實破解難題。“我們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反對鋪張浪費,黨員幹部帶頭簽署移風易俗倡議書,明確辦酒席桌數、禮金標準,人情負擔減輕了,移風易俗讓宴席回歸本質,廣大群眾不再‘談席色變’。”田壩村黨支部書記張懷剛説。
如今的田壩村,廣播裏播着新風尚,微信群裏傳着好典型,院壩會上聊着省錢經。田壩村村幹部有個統計:村裏婚宴規模下降了近3成,家庭戶均人情支出減少近千元。
“小食堂”迸發“大能量”。“合約食堂”不僅成為減輕群眾負擔的“好幫手”,更在凝聚民心、倡導文明新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當前,學習教育正在紮實深入開展。貴州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與鄉風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深入查擺問題,帶頭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各地通過修訂村規民約,召開壩壩會、鼓樓會等形式,讓群眾在參與實踐、潛移默化中成風化俗,共建新時代農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記者 華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