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國職業教育邁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高職教師肩負着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時代背景下,踐行教育家精神不僅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路徑。本文將從價值引領、實踐創新、生態構建、文化傳播四個維度,系統探討高職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以理想信念為根基,鑄就職業教育育人靈魂
教育家精神的首要體現是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與崇高理想。高職教師需要在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定位中重新確立價值坐標,構建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育人體系。
(一)深化課程思政改革
實施“專業課程思政化”工程,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通過開發“大國工匠系列案例庫”,邀請行業勞模、技術能手開展“工匠精神講堂”,使抽象的職業精神具象化、可視化。例如,機械製造專業可以融入航天工匠姜濤的典型案例,電子信息專業可引入華為“芯片研發團隊”的奮鬥故事。
(二)構建雙螺旋課程體系
建立“專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素養培育”並行的課程結構。在專業課程中系統嵌入質量意識、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等職業核心素養要素。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中增設“綠色維修倫理”模塊,在實訓環節設置“標準化操作規範”評價指標。
二、以育人智慧為支撐,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面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産業變革,高職教師需要構建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新範式。
(一)推進“四維融合”教學改革
深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將企業真實項目、技能競賽標準、職業資格證書要求轉化為模塊化教學內容。如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可將“BIM建模”企業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配套開發“1+X”證書培訓資源包。
(二)建立能力導向評價體系
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學生“三維能力畫像”,從專業技能、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個維度記錄成長軌跡。通過學分銀行實現學習成果的積累與轉換,形成個性化的能力發展雷達圖。
(三)設計階梯式發展路徑
構建“基礎技能-專項能力-綜合創新”三級培養體系。如數控技術專業可設置普通車床操作(初級)、數控編程(中級)、智能製造單元維護(高級)等遞進式能力模塊,配套相應的認證考核標準。
三、以産教融合為抓手,構建協同育人生態系統
教育家精神的實踐需要開放共享的育人環境作為支撐。
(一)深化校企雙向流動
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學分制”,要求專業教師每5年累計不少於6個月的企業實踐經歷。實施“雙崗雙聘”制度,鼓勵教師兼任企業技術顧問,參與實際技術研發項目。例如,某高職院校與當地裝備製造企業共建“工程師學院”,專業教師輪流擔任企業技術部副職。
(二)打造技術創新平台
構建“大師領銜、團隊支撐、學生參與”的三級技術服務體系。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技術攻關,教師創新團隊承接橫向課題,學生創客空間開展應用創新,形成技術傳承與創新的良性循環。
四、以文化傳承為使命,推動職業教育內涵發展
高職教師應成為職業教育文化的傳播者與技術文明的傳承者。
(一)開發技術文化教育資源
組織編寫“中國製造故事”系列讀本,拍攝“傳統工藝數字化保護”影像資料。如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開發的“蘇繡技藝VR實訓系統”,實現了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
(二)開展技術惠民服務
組建“技能服務志願團”,深入社區開展家電維修、網絡適老化改造等公益活動。建立"鄉村振興技術服務站”,為縣域經濟提供技術支持。
(三)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
開發“虛實結合”的實訓教學資源庫,利用AR/VR技術再現複雜工藝過程。如某高職院校建設的“智能建造虛擬工場”,可模擬超高層建築施工全過程。
踐行教育家精神是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在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新時代,需要教師將教育情懷轉化為育人實踐,將技術理性昇華為教育智慧。通過構建“價值-能力-環境-文化”四位一體的實踐框架,培養更多支撐中國製造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要求每位高職教師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在産教融合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職教力量。(楊利民 姚其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