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建院學子深入肇興侗寨與堂安侗寨調研-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6/19 18:23:33
來源: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建院學子深入肇興侗寨與堂安侗寨調研

字體:

  近日,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走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肇興侗寨及肇興堂安村,圍繞侗族建築中的榫卯技藝展開深度調研,開啟了一場探尋傳統建築智慧的文化之旅。

  肇興侗寨是中國最大的侗寨之一,堂安村則擁有着原生態的侗族風貌。這裡山清水秀,層層疊疊的梯田從山頂延伸至山谷,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畫卷。在晨光的籠罩下,學院師生踏入這片充滿民族韻味的土地,實地探訪鼓樓、風雨橋與吊腳樓等侗族特色建築。他們仰望著飛檐翹角的精巧構架,伸手輕撫風雨橋長廊那歷經歲月打磨的斑駁木紋,親身感受着侗族匠人“天人合一”的建築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侗族鼓樓不用一釘一鉚,卻能穩立百年;吊腳樓依山傍水,與自然環境渾然共生,這些都離不開榫卯技藝的精妙運用。榫卯結構中,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卯,通過木塊之間對方向的相互制約限制,實現整體建築結構的結實堅固。其組合方式千變萬化,至今已有100多種式樣。在現場,導師向師生們講述着“一寨一鼓樓”背後的族群故事,解讀“三層檐歇山式”的建造秘密,讓大家深刻領悟到鼓樓作為族群精神圖騰、風雨橋承載行旅溫情、吊腳樓書寫生活詩意的深刻內涵。

  在調研過程中,師生們發現目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建築模型多由民間木匠手工製作,不僅耗時耗力、價格高昂,且大多為不可拆裝的擺件。團隊還找到貴州省黔東南州侗族木構建築代表性傳承人進一步了解情況,得知傳統木構技藝正面臨着失傳的嚴峻問題。産業化進程中,計算機建模及零部件參數化,以及將其導入機械的關鍵步驟,對於民間工匠來説是難以跨越的技術關卡,這也使得優秀建築模型化難以走向市場,年輕人也逐漸不願接觸手工工具,導致技藝傳承面臨斷層危機。

  為助力貴州傳統木構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調研團隊積極思考對策。他們計劃借鑒此前相關項目經驗,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榫卯木構技藝的獨特性和民族性,製作按比例縮小的榫卯積木産品。這種積木將原真還原建築結構的榫卯建構邏輯,讓玩家在趣玩過程中了解並掌握這門歷史悠久的建造技藝。同時,團隊還希望借助景區優勢和線上銷售渠道,將相關産品引入市場流通,填補市場空白,為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木構産業的發展探索新路徑。

  小組分享討論環節,建築專業的學子們熱情高漲,積極探討榫卯結構對現代建築的啟示,以及傳統紋樣在當代設計中的活化可能。大家紛紛&&,此次調研收穫頗豐,不僅近距離領略到侗族建築的景觀美學價值,更感受到傳承和創新傳統技藝的魅力。

  古寨木樓間,榫卯咬合的不僅是梁柱,更是千年文明的厚重傳承與青年探索的時代迴響。這群年輕的文化探尋者,正以腳步丈量傳統,以智慧激活非遺,讓深藏寨中的東方營造智慧,化作民族文化自信的星火,在新時代的長空裏綿延成光。

【糾錯】 【責任編輯:李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