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煥新 價值破壁 貴州特色文化創意産品繁花漸放-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6/13 10:53:24
來源:貴州日報

技藝煥新 價值破壁 貴州特色文化創意産品繁花漸放

字體:

  從遵義會議紀念館的AR紅色文創,到“紅飄帶”行浸式數字演藝的衍生文創,再到凱里T&上的民族創意服飾展示,貴陽青雲市集裏的陽明文創,安順新新創意木雕坊內的“臉子”檯燈……在貴州,傳統文化正通過文化企業和手工藝人的創造性轉化,實現從“活起來”到“潮起來”。

  隨着貴州“四大文化工程”縱深推進,近年來,各地各相關企業積極挖掘紅色文化、陽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特色資源,一場以傳統技藝為核、現代設計為翼的文創浪潮在黔地悄然興起。融合貴州特色文化、現代設計理念和科技的文創産品花式上新,豐富人們文旅體驗,圈粉無數。

  “貴”氣設計“潮”感十足

  植根文化沃土的創意設計,是文創産品源源不斷的“破圈”動力。

  日前,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由348顆寶石、115顆珍珠精心打造的“非遺金鑲寶五鳳冠”在貴州館首發,讓這款極具“爆款”品相的文創作品成為此屆深圳文博會貴州館的“流量密碼”,引起不小轟動,粵港澳大灣區不少觀眾驚嘆,其精美程度“媲美國博鳳冠文創”。

  “設計融合了貴州歷史和民族文化。”“貴陽禮物”研發設計師姜珊介紹,鳳冠以遵義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金鑲寶五鳳冠”為原型進行再創作,整體以金色為主色調,冠身主體由花絲工藝打造,各色寶石鑲嵌其中,並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花溪苗繡為襯底,“貴”氣逼人。

  這一文創設計讓躺在博物館裏的文物不再遙不可及,成為生活中可觸摸的存在。

  首髮式上,由其延展開發的周邊包括金箔畫、冰箱貼、鑰匙扣等輕量化文創産品,備受深圳文博會展商和觀眾關注,他們紛紛&&正式發售後將在網絡訂購。

  走進貴陽青雲路步行街,刺繡、香囊、藍染等琳瑯滿目的文創産品讓人目不暇接,文化體驗氛圍感瞬間拉滿。

  6月6日,位於步行街的陽明文創店吸引了不少游客,以陽明文化為設計元素的陽明陶瓷禮盒、《何陋軒記》書燈、龍門四規書簽等産品,備受青睞。江西游客瑩瑩挑選一盞書燈送給侄子,希望以此激勵學習。

  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推出陽明文化相關的圖書和冰箱貼。“陽明文創産品很受歡迎。”貴陽孔學堂商業運營部負責人佘依然介紹,2024年,孔學堂創新啟動孔學堂陽明文創孵化平台,按照“讓傳統走進生活”的理念,將陽明心學的智慧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文創産品,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陽明文化的時代魅力。

  明代北修萬里長城,南築千里屯堡。歷經600多年時光流轉,貴州屯堡文化見證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

  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新新創意木雕坊深挖屯堡地戲文化,以“藝”融“技”,創意設計出“臉子檯燈”“臉子手串”“臉子項鏈”“臉子獨面”等一系列木雕産品,使得木雕更具文化內涵和時代審美價值。

  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安順木雕傳承人鮑波看來,屯堡古老的藝術正通過文創産品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文創+科技IP大升級

  近年來,隨着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文創産業正在成為全球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載體。

  借助數字化技術,貴州打造了直抵人心的紅色文創産品。

  遵義會議紀念館內,由“遵義文創”圍繞遵義會議會址形象開發的積木、拼裝日曆、冰箱貼等近400餘款原創文創産品,備受游客喜愛。

  紅軍馬燈書簽、小紅軍盆栽、思竹水韻保溫杯……走進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紅飄帶),全域行浸式數字演藝《偉大遠征》帶火紅色文創,不少游客利用演出等待間隙,選購心儀的文創産品。

  貴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柳啟陽介紹,自“紅飄帶”試運營以來,這&集合AI虛擬交互、全息影像、全維度機械運動等最新科技手段的文化創意數字演藝,吸引了130萬人次觀看。在流量加持下,公司深挖“紅飄帶”IP,先後開發20余個品類、近百種文創産品,“讓游客在體驗之外還能帶走一份貴州紅色禮物”。

  民族文化與數字化相融,多彩貴州更靈動。

  今年召開的貴州旅游産業發展大會上,融合苗族服飾元素與虛幻引擎技術的AI智能體,貴州首個文旅數字人形象“多彩黃小西”亮相,憑藉乖巧可愛的人物形象,一舉成為游客喜愛的“數字導游”。

  依託這一形象,貴州正持續開發“多彩黃小西”盲盒、手辦玩偶等獨具特色的文創産品,並在各大景區設立主題體驗館,舉辦豐富多彩的文旅交流活動。

  文創搭乘科技便車。從實物産品的1.0版本升級為“數智+文旅+沉浸式”的2.0版本,這種全新體驗,讓游客“購”得開心,也讓文創貴州出圈出彩。

  版權保護助力文創發展

  在六盤水,貴州夜郎風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源正通過貴州省版權登記平台上傳最新完成的農民畫作品。

  水城農民畫根植於厚重的民族民間文化,憑藉誇張變形、色彩艷麗、生動活潑的特點,受到酒店、餐飲、文創等領域的青睞,二次創作層出不窮,侵權問題時有發生。

  作為農民畫創作者,徐源非常重視版權保護。他告訴記者,企業將IP授權給文創或動漫製作,每年授權費在300元至3萬元不等。他的企業已完成2732幅作品的版權登記,優質作品版權收益可觀,企業發展也從單純賣畫拓展為賣文創賣版權。

  據了解,2024年,水城農民畫相關産業實現收益413萬元,其中版權收入達36.4萬元。

  這一轉變離不開省版權局持續開展的紅色版權保護行動和民族民間文化版權保護服務工程。

  在紅色版權保護行動中,省版權局先後為300余件紅色文化主題作品提供版權登記服務;拍攝傳播的短視頻,講述紅色文化符號和背後的創作故事;將紅色文化版權保護內容納入版權培訓課程體系,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持續為“紅飄帶”所産生的系列紅色版權作品提供全方位的版權服務。

  在第九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上,我省推介展出的“紅軍娃娃”等文創手辦,受到國內外觀眾關注。

  在民族民間文化版權保護服務工程中,貴州持續推進國家民族民間文化版權貿易基地(西南)建設,為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交易與價值轉化搭建平台。

  借助文博會、版博會等文化交流平台,持續打造“貴版流金”版權工作品牌,不斷強化多彩貴州民族民間文藝版權産業整體對外識別度,成果顯著——

  貴州“花朵文創”公司入選WIPO中國網站“知識産權與中小企業最佳案例”;水城農民畫、祥紋銀飾、貴州吾土吾生等民間文藝作品成功出圈;“村超”“村BA”文創衍生品、路邊音樂會等熱門文創産品受到市場青睞。

  據統計,我省累計登記特色民族民間文藝作品6萬餘件,開展版權知識宣講300余場,服務有關文創企業和個人工作室共計5000余家,貴州省民間文藝作品版權資源數據庫入庫作品2.7萬餘件,涵蓋苗繡、蠟染、銀飾、漆器、繪畫等優質文藝文創精品。

  省版權局相關負責人&&,我省民間文藝創作實現由“散”到“聚”,由“多”變“精”的轉變,為後續轉化築牢基礎。

  貴州也因此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省情、具有本土特色,以版權助力文創作品保護與促進的發展之路。(記者 趙相康)

【糾錯】 【責任編輯:周遠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