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魚變新寵 金背鯽游向全國市場-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6/06 09:16:43
來源:貴州日報

稻花魚變新寵 金背鯽游向全國市場

字體:

  “這魚通體金鱗閃爍,肉質細嫩緊實,清蒸後口感更是一絕。”6月3日,在黔東南州&江縣排羊鄉屯上村的貴州年年有餘漁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公司負責人陳禮向記者介紹。只見一條條背泛金光的金背鯽正在清澈的池水中自在游弋。

  金背鯽是貴州特有的珍稀鯽魚品種,以其獨特的金黃色澤和優良品質著稱。這種生長緩慢的小型魚類,成年個體最重僅70克,體長不超過170毫米,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被譽為稻魚共生文化的“活化石”。之前,由於人工繁育技術長期未能突破,其野生種群一度瀕臨消失。

  2022年以來,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産研究所聯合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貴州年年有餘漁業有限公司組成科研團隊,成功攻克親本培育、人工繁殖和運輸保活三大技術難關。“通過群體選育與分子標記技術,我們不僅保留了金背鯽的標誌性特徵,更將存活率提升至商業化水平。”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産研究所副所長張顯波介紹。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指出,要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品種研發推廣一體化。針對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産業的快速發展需求,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産研究所正着力培育適合稻田養殖、生長快速且具有高辨識度的新品種,推動“稻漁共生”産業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科研資料顯示,金背鯽最早發現於黔東南州從江縣剛邊鄉的稻田中,依託當地傳承百年的“稻魚鴨系統”孕育而成。這種稀缺資源僅在不到30%的特定稻田中分佈,極為稀有。

  “金背鯽不僅是特色經濟魚種,更是稻田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科研人員&&,其規模化推廣既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又為山區農民開闢了增收新渠道。陳禮説:“憑藉其引人注目的金色背部特徵,它成了稻田養殖魚類中的標誌性明星,深受市場的喜愛,售價比普通鯽魚高出許多。”

  經過持續攻關,科研團隊已建立起完整的繁育體系。從曾經連續幾年不斷對金背鯽進行野外收集,到如今建成2000余尾優質親本庫;從2022年突破人工繁殖技術,到成功培育2萬多尾規格魚苗,金背鯽的産業化發展已初見成效。

  在加工利用環節,當地傳承的“分級烹飪法”彰顯特色智慧:“大規格魚適合燉湯、腌制,小規格魚更適合油炸、酸湯烹飪。”陳禮&&,隨着繁育技術成熟,金背鯽從瀕臨消失到實現産業化,成為貴州山地漁業的標杆物種,兼具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其中,貴州年年有餘漁業有限公司已建成10萬尾規模的養殖基地,商品魚正陸續進入全國高端市場。(記者 張雲開)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