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行動丨一顆山間野果的“逆襲”-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6/06 11:19:31
來源:新華網

鄉村振興在行動丨一顆山間野果的“逆襲”

字體:

  

  新華網貴陽6月6日電 刺梨,一種通體金黃,身披尖刺的水果。由於口感較為酸澀,即使在原産地貴州,刺梨也不是“果圈”主流,很多人仍把它當成山間野果。隨着研究發現,其貌不揚的刺梨居然蘊藏着豐富的營養,它的維c含量遠遠高於其他果蔬。於是,刺梨“火”了。

  作為貴州刺梨的重要産地,黔南州龍裏縣於2012年被命名為“中國刺梨之鄉”,“龍裏刺梨”也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回溯發展史,龍裏縣創造了多項紀錄:全國最早建設刺梨良種種植基地;建有全國最大規模的刺梨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擁有完整的刺梨産業三産融合業態……在龍裏,這顆曾在山間名不見經傳的野果,早已“逆襲”成生態富民、鄉村振興的“億級産業”。

  龍裏縣谷腳鎮茶香村成熟的刺梨鮮果。新華網發(龍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藏在深山裏的“黃金果”

  刺梨偏愛溫暖濕潤的氣候,在中性、微酸性或微鹼性的土壤中長勢最佳。龍裏縣雨量充沛、海拔適中,加上晝夜溫差較大的山地環境,成為刺梨生長的天然福地。  

  龍裏縣谷腳鎮茶香村成熟的刺梨鮮果。新華網發(龍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過去,龍裏群眾將野生刺梨5個穿一串,挑着小擔子,沿着湘黔驛道,步行前往貴陽售賣刺梨鮮果,一些村民還以刺梨泡酒。上世紀50年代起,憑藉豐富的野生刺梨資源,龍裏一度成為貴陽各個國營食品廠刺梨産品的主要供應地之一。

  1993年,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推動下,龍裏縣將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結合,開始嘗試規模化種植刺梨,在谷腳鎮建設了1000畝人工種植刺梨基地。此後,農業科技工作者在龍裏開展一系列種苗繁育科技示範推廣,當地刺梨種植基地進一步擴大,刺梨品种經馴化也不斷優化。

  30多年過去了,龍裏縣刺梨種植面積達10.5萬畝。

  龍裏縣茶香村村民采收刺梨。新華網發(龍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8年11月,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廣藥王老吉來到貴州幫扶發展,圍繞貴州刺梨研發了“刺檸吉”系列産品。而龍裏,就是“刺檸吉”系列産品原料的主要供應基地。

  小果子做成“億級産業”

  谷腳鎮茶香村,是龍裏縣刺梨種植的“先鋒隊”。1993年,茶香村還是省級二類貧困村,村民們以種植玉米、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在政府引導下,村民們開始種植刺梨。

  “當時道路條件不好,老百姓自己採摘之後,基本靠人挑馬馱,或者用摩托車送到外面去銷售。”茶香村黨支部書記蘭江説,近年來,政府逐步完善了村裏的基礎設施,將18公里的通村公路升級為柏油路,建設近68公里機耕道和32公里生産便道,並解決了直飲水、加工用水等問題,大大方便了農戶種植、採摘和運輸。

  工人在生産線上篩選刺梨鮮果。新華網發(龍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目前,茶香村547戶村民,85%以上都種植刺梨,全村種植面積達2.1萬畝,年産量約5000噸。村裏成立了股份制合作社,統一收購刺梨,還成立了“刺梨發展協會”,進一步規範産業發展。

  村裏的刺梨種植大戶還開辦了加工作坊,生産刺梨原汁。“刺梨果收購價每斤2到3元,零售價能達到5到8元,但榨成刺梨原汁,兩斤刺梨鮮果可以壓榨出一斤刺梨汁,零售價能達到15到18元。”種植大戶朱小秀説。

  刺梨産業也帶動了周邊村寨的群眾就業。每年刺梨成熟後需人工採摘,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蘭江介紹,種植刺梨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而如今人均年收入已達2萬多元,發展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但刺梨産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壯大,不能僅靠農戶單打獨鬥進行初加工。目前,龍裏縣已培育了8家刺梨龍頭企業,刺梨産品加工年産量達6.5萬噸以上,産值超3.5億元。

  貴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景。新華網發(饒美 攝)

  在當地生産規模最大的貴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裏,從清洗、壓榨、殺菌、酶解降溫,到精濾、濃縮、儲存,每一道工序都在嚴謹、高效地進行。“我們每年要收購3000萬元的刺梨鮮果。”恒力源常務副總經理林建説,公司還開發了刺梨飲料、濃縮汁、口服液等多種産品,下一步還將開發刺梨日化用品,不斷適應市場需求,開拓新業務領域。

  刺梨花開迎客來

  五月初夏,龍裏縣的刺梨花已是漫山遍野,粉紅的花朵在山風中輕輕搖曳,紅綠相映,生機盎然。

  近年來,龍裏縣大力推動“農旅融合”,依託刺梨産業帶和水庫、溶洞風光,打造了“十里刺梨溝”旅游景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在景區建成了山地自行車主題公園,並引入全國山地自行車戶外運動賽事。

  刺梨花海騎賞大會的運動員在騎行。新華網發(龍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5月17日,2025貴州·黔南刺梨花海賞騎大會暨魅力龍裏“四季”騎游活動在龍裏舉行,來自國內外的500余名騎行愛好者齊聚刺梨溝,一邊感受賽道刺激,一邊領略刺梨花海浪漫。

  除了騎游活動,龍裏還同步舉行了賞花文化藝術節、徒步踏青大會、花米飯評比等活動。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多個特色展區,向游客和騎行愛好者展示龍裏縣豐富的刺梨文化、民俗風情。

  “夏賞花、秋收果”。借助豐富的文旅體活動,當地果農生産的刺梨原汁、果脯、乾果等特産有了銷路。有的村民還在景區附近開起農家樂和民宿,進一步豐富了景區業態。據介紹,刺梨溝景區年接待觀光自駕游游客30萬餘人,旅游綜合收入達3000萬元。

  旅客在景區賞刺梨花。新華網發(龍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依託10萬餘畝刺梨基地,龍裏探索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路徑。接下來,當地還將以刺梨産業為基礎,推動一二三産深度融合,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盧志佳 孫銘虹 饒美 尚俊傑)

【糾錯】 【責任編輯:謝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