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歌守藝傳薪人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三軍 羅羽
《哪吒2》片頭曲中,侗族大歌吟唱空靈悠遠,似天地孕育萬物之聲,直擊靈魂,瞬間將觀眾拉入古老神秘的東方奇幻世界。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的“95後”侗族女孩楊想妮,作為“舞樂蟬歌”樂團的創始人,攜手一群侗族姑娘,以歌聲為哪吒的傳奇故事賦予了別樣魅力。
多年來,楊想妮懷揣着傳承侗歌的赤誠初心,始終如一地堅守在傳授侗歌技藝的道路上。她積極組建團隊,充分借助新媒體這一有力工具,以公益性教學的方式教授侗歌、用心尋錄侗歌。她不計利益,不負所愛,為侗族文化的創新傳承默默耕耘。

楊想妮在貴州省榕江縣忠誠鎮樂鄉村練習侗歌彈唱(2025年2月8日攝)。楊文斌攝/本刊
哪吒火侗妹也火
在《哪吒2》中,楊想妮帶領“舞樂蟬歌”樂團成員不僅用侗族大歌獻唱了片頭曲,更參與了從開場寶蓮盛開到劇中敖閏出場等多個場景的配樂,是電影精彩視聽呈現的重要部分。
將侗族大歌與國漫電影完美融合併非易事。侗族大歌是無指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靠口傳心授流傳千年。聲部結構複雜而精妙,低聲部沉穩厚重,像大地承載萬物;高聲部空靈婉轉,似山間靈動飛鳥。楊想妮希望能用侗族大歌最原生態的聲音,去嘗試演唱新的音樂風格。
“這個過程充滿挑戰,每一次嘗試都是在未知中摸索,也正是這些挑戰,讓我們看到了侗族大歌無限的可能性。”楊想妮説。
伴隨電影大火,楊想妮與她的樂團也火了。她們輾轉全國各地參與文旅活動,演唱電影配樂和侗歌。儘管幾乎整日忙碌、步履不停,楊想妮卻十分高興,因為侗族文化收穫了更多關注。“我從事侗歌傳承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讓侗歌被更多人聽見!”
楊想妮成長在悠悠侗歌傳唱千年的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三寶侗寨。這裡有約10個村,數千戶人家,流行的是“飯養身、歌養心”的生活理念。唱侗歌是侗族群眾的生活傳統。
五六歲時,楊想妮就跟着親朋好友學唱侗歌,小學開始便憑藉明亮甜美的嗓音條件加入了學校歌隊,直到2016年進入貴州大學音樂學院學習民族音樂,一路獲獎無數,對傳唱侗歌既熟悉又熱愛。
2020年大學畢業後,楊想妮在貴陽和榕江從事了三年民族音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侗歌傳承也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在不少學校和機構的幫助下嘗試過侗歌公益性教學,為後來的侗歌公益性教學打下了基礎。”她説。
踏上公益教學路
如何將侗歌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是楊想妮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23年,懷揣着對侗歌傳承的使命感,楊想妮回到家鄉,與同齡好友王婷一道,在一家公司的幫助下,在榕江縣忠誠鎮樂鄉村樂鄉小學舊址創建了“行知新學堂”。作為學堂主理人,楊想妮負責侗歌教學,王婷則負責攝製視頻並進行線上傳播推廣。
記者在“行知新學堂”看到,在楊想妮專業激情的指揮下,樂鄉村的十多個侗族孩子,一邊盯着黑板上的侗語音譯歌詞,一邊聚精會神地放聲歌唱。
6歲的石巧欣從開課第一天就前來學習、從未間斷。“我在幼兒園學過幾首侗歌,但媽媽説楊老師更專業、教得更好,我就過來了。”她説,楊老師待人溫柔和善,教歌時激情且有趣,她學得很開心。
楊想妮介紹,2023年10月以來,她與王婷利用周末時間在村裏開設公益侗歌課程,給村裏的孩子免費上課,參與學員達上千人次。她們將鋼琴和手機引入課堂,用現代化的教學讓侗歌的學習更加標準化和更有趣,前來學習的孩子陸續增多,她和團隊的成就感也日漸增強。
楊想妮還接待了大批國內外團隊,包括前來研學“村超”的華東師範大學師生團隊,以及參與“村超”友誼賽的法國青年代表隊。“我與他們進行公益性交流,教他們説侗語、唱侗歌,沉浸式體驗侗族文化。”楊想妮説。
在與楊想妮進行了深入互動後,華東師範大學學生劉倍貝説,楊想妮及其團隊對侗族音樂十分熱愛,他們展現出的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傳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進村入寨尋錄侗歌
楊想妮嗓音嘹亮、性格活潑,她給大家留下的印像是,外表看似柔弱,內心卻無比強大。一旦認準了某件事,她就會立刻付諸行動。在傳承侗歌的道路上,她腳踏實地、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奮進。
在楊想妮看來,非遺傳承不能僅僅依靠情懷,要想讓更多人愛上民族音樂,還需要年輕人的參與和創造。
“我在‘行知新學堂’教侗歌的過程中發現,由於空間限制,課堂教學的受眾面較窄,無法觸及更多年輕人。”楊想妮説,與此同時,雖有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老一輩侗歌傳承人仍在不斷減少,不少古老侗歌正在消失。
受到“村超”火爆全國、火出國門的 啟發,楊想妮決定借助新媒體,讓侗歌得到更好傳承。
自籌經費、再組團隊,自2024年10月起,楊想妮與扎根樂鄉的“90後”非遺研學創業者蘭通群合作,在抖音註冊了兩個賬號“想妮傳承課堂”和“尋歌者·想妮”,借助新媒體傳播讓侗歌教學觸達更多人,踏上了一條侗歌公益性傳承的新路。
八個月來,她們不是在新媒體&&教授侗歌,就是穿梭在各個侗寨,尋找和記錄侗歌。“我記得有一首古老侗歌,80多歲的歌師唱了兩天,我和團隊就錄了兩天,辛苦卻成就感滿滿!”楊想妮説,不斷地主動尋找和記錄,讓她們得以將不少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侗歌保存了下來。
“一個侗族大歌歌師可能有100首歌曲,一個人一次或許只能錄製10首,10個人一次就可以全部錄製完成,就有更多的機會被更多人看到。”楊想妮向記者細數着。
通過與《哪吒2》的合作,楊想妮和她的團隊讓侗族大歌走進了國漫電影,也讓更多觀眾感受到這一民族文化的魅力。侗族大歌與現代文化的“雙向奔赴”,既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視和傳承,也是對未來文化創意無限可能性的一種探索。
“用年輕人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來喜歡。”在楊想妮眼裏,非遺與民族文化要實現創新傳承和活化利用,就得借助游戲、電影等更多新的表達方式,在“破圈”和“跨界”中拓展綻放空間。“我們正在做,也相信可以做好!”她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