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5月27日電 上班or帶娃,這道選擇題是否只能二選一?貴州省羅甸縣斛興街道懷恩社區的一家幫扶車間給出了它的答案:員工靈活上班、彈性工作,上班和帶娃,“在職寶媽”可以“兩個都要”。

工人們在珺景箱包公司車間工作。新華網發(張七飛 攝)
懷恩社區是羅甸縣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共有搬遷人口1969戶8164人。2022年,在東西部協作的背景下,廣州珺業箱包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員帶着20余名技術工人,在懷恩社區的幫扶車間裏成立了貴州珺景箱包有限公司。珺景箱包公司的落戶,為懷恩社區的搬遷群眾帶來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的機會。
由於幫扶車間的工人多為家庭婦女,她們一邊工作,一邊還要照顧家中老小。考慮到這一現實,珺景箱包公司沒有照搬刻板的考勤制度,而是和員工們建立了“孩子優先”的溫情約定。
35歲的搬遷群眾王艷滿是這家企業典型的“在職寶媽”。作為兩個幼兒園孩子的母親,她每天早上8點半送完孩子,才來到車間上班,下午4點半,接了孩子就下班回家。
“當初就是因為要帶娃,所以才從廣東回到羅甸,沒想到家樓下這家工廠的管理這麼人性化,我現在上班也沒耽誤帶娃。”王艷滿笑着説。

王艷滿在珺景箱包公司車間工作。新華網發(劉欣 攝)
作為車間的高級車工,王艷滿雖然每天只工作7至8個小時,但收入仍然比較可觀。“現在一個月收入4000元左右,在羅甸來説還算不錯了,等以後娃娃再大一點,我一個月掙6000元肯定沒問題。”
“我們的産品主要是出口歐美市場,這兩年,公司的業務穩中有升,基本上全年都有活幹,員工也比較穩定。”珺景箱包公司負責人易新遠説,在公司就業的本地工人裏,已經有不少成長為技術骨幹,月工資能拿到1萬元出頭。
在羅甸,像珺景箱包公司這樣的扶貧車間還有很多。據悉,羅甸近年來先後招引20余家輕紡企業落戶安置區周邊園區,在安置區配套産業項目15個,培育就業幫扶車間30家,支持搬遷群眾返鄉創業200餘人。

工人們在珺景箱包公司車間工作。新華網發(張七飛 攝)
在易新遠看來,沿海企業“搬”到內地易搬社區,要實現“搬得來,穩得住”,一定不是簡單的“異地複製”,而是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背景。除了實行“彈性工作+按件計酬”考核制度,珺景箱包公司還建立了一套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來兼顧“媽媽職工”就業謀生和照顧家庭的需要。
“比如説在暑期,員工家裏有學齡兒童的,可以到公司食堂來和家長一起就餐,我們也不收取額外的餐費,去年最多的時候有50多個孩子在公司食堂就餐;再比如,我們也會把一些箱包配件讓員工帶回家製作,這樣他們可以兼顧一下家庭。”易新遠説。
企業善待員工,政府善待企業。在懷恩社區,粵黔協作實現了一場美好的“雙向奔赴”。易新遠介紹,由於穩定吸納當地群眾就業180人以上,其中搬遷群眾30人以上,公司獲得了社區50%的車間租金減免;此外,公司2024年還得到了當地移民局幫扶車間認定補助5萬元、工信局建檔立卡就業人員補貼3.5萬元。
在珺景箱包公司的幫扶車間裏,沒有冰冷的流水線,有的是縫紉機與歡笑聲的共鳴。一根根銀針穿梭,不僅縫製出遠銷海外的精美箱包,更串起了就業增收、家庭和睦、社區和諧的“幸福鏈”。(盧志佳 劉欣 張七飛 江妍 劉歐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