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23日電 題:探尋“抗戰生命線”——二十四道拐
新華社記者施錢貴
蒼山巍巍,地勢險峻,蔚為壯觀!
從旁邊的高山上俯瞰,一條公路猶如白龍盤踞山間,這就是被譽為“抗戰生命線”的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位於貴州省晴隆縣南郊,因沿途有24處連續彎道而得名,是滇黔公路的必經之所。抗戰期間,無數軍車經此翻越崇山峻嶺,將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戰前線。
資料顯示,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始建於1927年,續建於1935年,次年竣工。
“由於機械設備匱乏,開山鑿石、挖土搬運等工作全靠人力。”已有83歲高齡、從小生活在晴隆的蔣士民介紹,聽父母説當時修築公路的數千名民工,不但需要自帶口糧,還要自帶鋤頭、錘子、扁擔、糞箕等工具,風餐露宿,異常艱辛。
從山腳到山埡,直線距離僅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修築出來的二十四道拐卻長達4公里。原來,這處山坡的傾角達到驚人的60度,公路只能以“S”形順山勢修建,從山腳蜿蜒盤旋而上。這條6米寬的山路,大部分修建在喀斯特岩層之上,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蔣士民告訴記者,二十四道拐翻越睛隆山和磨盤山之間的埡口,過去被稱為“鴉關”或“烏鴉關”“半關”,有連烏鴉也難飛過去之意。
從地理上看,晴隆縣境內受北盤江及其支流的切割,切深為500米至700米,最大海拔高差達1482米。全縣地勢起伏大,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點。
這樣的地形地貌,卻是雲貴之間的古今交通要道:古時的茶馬古道、近代的滇黔公路、如今的滬昆高速等交通要道,都從晴隆境內穿過。
1942年,為了滿足每月運輸1.5萬噸戰略物資的運輸需求,美國陸軍1880工兵營開始進駐晴隆。隨後,1880工兵營協助當地再次徵集大量民工,克服了日軍轟炸、物資匱乏等諸多困難,對二十四道拐進行擴寬、取直。
“由於東部沿海交通要道被日軍封鎖,國際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進入昆明後,必須經過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才能運送到抗戰前線。”晴隆縣檔案館黨支部書記龍昌東説,抗戰中後期,每天運送抗戰物資的車輛晝夜不停,經這裡轉運到全國各地。
據統計,抗戰期間,約有45萬噸的武器彈藥、油料等戰略物資從二十四道拐運送到抗戰前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二十四道拐,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生命線”。
抗日戰爭勝利後,當地為了保護二十四道拐,重新在旁邊修建了翻越“鴉關”的公路。曾經繁忙的二十四道拐,一度沉寂了下來。
晴隆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蔣奉孜介紹,2006年以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先後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併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近年來,晴隆縣以“二十四道拐”為核心,推出汽車運動、自駕游、歷史體驗、研學等旅游産品,打造集“觀光、體驗、休閒、度假”等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旅游基地。2017年,二十四道拐景區獲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站在二十四道拐展覽館門口,二十四道拐的全貌一覽無余,仿佛在無聲地訴説它的前世今生。歷經戰火洗禮、歲月沉澱的二十四道拐,還將繼續發揮其時代價值,激勵人們銘記過去、守護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