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可省7000萬度電,節約電費約4000萬元
廠裏來了位“AI煉鋁師”
近日,聽説遵義鋁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AI煉鋁師”,抱着好奇的心態,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5月13日下午3點,走進廠區集中控制室,這裡瀰漫着不同尋常的緊張感。
當中央大屏上的電解槽分子比數值穩穩定格在2.42時,總經理周鋒突然笑出了聲——這個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數字,意味着這家每年耗電60億度的“電老虎”,終於被套上了智能韁繩。
電解槽分子比、熔煉溫度、氟化鋁添加量、出鋁量等數據,支撐如此海量數據演算並高效指導生産的,全部出自這位看不見的“新同事”之手。
“‘AI煉鋁師’其實是個大模型。”周鋒解釋,去年,企業與華為雲聯合研發了國內首個電解鋁複雜電解質體系下工藝指標動態優化預測大模型。
該模型以槽控日報、檢化驗等數據集為基礎,運用科學預測方法,實現了對分子比、氟化鋁添加量及出鋁量的高效計算與分析,精準測算生産工藝關鍵參數的最優組合。
“就像給工廠裝了一個‘大腦’,把模糊的經驗變成了精確的數字指令。”周鋒説,這套系統不依賴工藝人員的經驗,而是通過分析海量數據給出最優方案。
自“AI煉鋁師”上崗後,就與工人們配合默契,成為名副其實的“工作搭子”。“比我這個幹了30多年的老師傅更懂電解槽的‘脾氣’。”廠裏的老把式張明遠説。
“過去,每天要花3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收集電解槽運行數據,手動計算成百上千的工藝參數,還要結合經驗作決策。”張明遠説,整個過程費時費力,稍不留神就會算錯,影響生産效率和成本。
走進電解廠房,記者看到在智能操作&前,輕按按鈕,288&的智能化電解槽隨即響應。
“生産更輕鬆,效率也更高。”周鋒説,以前人工操作難免有誤差,經常出現配比偏高或偏低的情況,現在配比波動範圍縮小了近一半,用電也更節省。
“就像炒菜時的調料配比,電解槽分子比直接影響電解槽的工作狀態。”周鋒解釋,電解鋁生産過程中,電解槽分子比必須精確,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産量,增加電耗。
這家有着40年歷史的老牌鋁企,用電成本佔到總成本的三成以上,去年一年就用掉了近60億度電,電費支出讓企業壓力很大。如今,這位“新同事”每年可省下7000萬度電,節約電費約4000萬元。(記者 謝巍娥 彭林元 張弘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