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新農人“下鄉” 農家菜“上線”-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5/21 17:39:10
來源:新華網

貴州:新農人“下鄉” 農家菜“上線”

字體:

  5月20日航拍的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蔬菜基地。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新華網貴陽5月21日電 “貴州農家的小圓茄,要3斤的扣3,要5斤的扣5,直播間所見即所得,手快有、手慢無,大家抓緊去拍!”5月20日,太陽剛剛升上山頭,32歲的主播楊傑便穿上雨鞋,一腳踩進貴州省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的千畝菜園裏,在直播間賣力吆喝大山裏的生態“黔菜”。

  5月20日,楊傑(右)在羅化村的蔬菜基地裏直播帶貨。新華網 盧志佳 攝

  近年來,羅甸縣立足“天然溫室”氣候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産業,羅化村,正是羅甸縣重要的蔬菜産區之一,利用耕地集中連片優勢,常年發展蔬菜種植面積1000余畝。

  這兩年,“短視頻+直播+網紅”成為最時尚的賣貨方式,農産品也不例外。羅化村的蔬菜基地裏,包括楊傑在內的3個直播團隊蹲守在田間地頭,他們利用抖音等平台,以直播帶貨的形式,為羅甸的蔬菜銷售插上“雲翅膀”,讓大山裏的生態蔬菜更多、更快地“飛向”全國各地。

  5月20日,航拍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村民在採摘小圓茄。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做電商直播之前,楊傑在海南一家門窗廠打工整整8年,內向的他不愛説話,日復一日在流水線上重復勞動。剛過而立之年,不甘心一輩子“搬磚”的楊傑便返回家鄉——與羅甸相鄰的惠水縣。在朋友的介紹下,楊傑決定試水電商直播。想到自己農家出身,對鄉土風物比較了解,楊傑便一頭扎進羅甸縣的各個蔬菜基地開始“直播帶菜”。

  “你能想到嗎,去年這個時候我還在海南的工廠裏‘打螺絲’,現在我居然在貴州的大山裏直播帶貨。”從打工人變身新農人,楊傑感慨,這一年過得太不真實了。

  感受會不真實,數據卻不會騙人。從剛開始的0粉絲到目前的1.8萬粉絲,從最早日銷80單到現在日銷1000多單,從直播助理到“網紅主播”,楊傑的帶貨成績可謂亮眼。

  “有的農産品保鮮時間長,適合電商銷售,有些保鮮時間短,我們就不輕易上直播。另外還要熟悉各個村的蔬菜産能,産品賣斷貨的時候要能快速整合資源。”談起直播裏的門道,楊傑如數家珍。

  雖然只有初中學歷,一開始直播話都説不順溜,楊傑覺得,直播間能慢慢做起來,一個原因是自己主打真實接地氣,另一個原因是羅甸蔬菜的種植環境能打動消費者。

  5月20日,羅化村村民將剛采收的小圓茄背到分揀中心。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羅化村村民余健是種菜10多年的資深菜農,現在是楊傑的主要供應商,他的80畝菜地裏種着小圓茄、黃瓜、南瓜、西紅柿等蔬菜。

  “現在20%多的菜都是主播們賣出去的,前段時間的黃瓜‘爆單’了,我自己一顆都不用賣。”余健覺得,等這些主播粉絲量進一步增加,自己種的菜全部供應給直播間可能都不夠。

  那主播帶貨會不會減少菜農的利潤?余健算了一筆賬,以往自己的蔬菜全都是拉到貴陽扎佐的蔬菜批發市場去賣,現在雖然以同樣或略低的價格供貨給主播們,但自己減少了物流和人力成本,“算下來比線下賣要划算”。

  “直播帶貨的威力太大了。”羅化村村支書余位明感慨道,作為農産品銷售端的“新質生産力”,電商直播不僅帶動産值的提升、産業的升級,更帶來了農人面貌的煥然一新。

  為及時供應線上線下的消費需求,羅化村當地村民們一刻也沒閒着,她們有的在蔬菜基地忙着採摘新鮮的蔬菜,有的在分揀中心忙着打包。一箱箱包裝好的蔬菜整齊堆放,等待快遞物流運輸到全國各地消費者手中。

  5月20日,羅化村村民將剛采收的小圓茄分揀打包。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羅甸縣很重視電商直播。“我們需要一個倉庫來打包快遞,縣裏供銷社就給我們找了一個場地,免費提供給我們使用。要是哪一款蔬菜‘爆單’了,農業部門就幫我們去其他村協調供貨。”楊傑覺得,正是“主播+菜農+政府”的“三力合一”,讓羅甸蔬菜從田間地頭直銷北上廣深,讓消費者買到了貨優價實的農産品,實現了“供消”雙贏。

  新農人下鄉逐夢的故事還在羅甸不斷上演。

  5月20日,一名大學生以“直播助理”的身份跟隨楊傑學習直播帶貨。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每個茄子都用保鮮膜裹好才發貨,到手還很新鮮,寶們放心下單……”夕陽西下,楊傑團隊開始下午場的直播帶貨。他的身邊,三名大學生正從“直播助理”開始,走上廣袤鄉村的創業舞&。(盧志佳 張七飛 江妍 劉欣 劉歐藝)

【糾錯】 【責任編輯:周遠鋼 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