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房如何走出運營困局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向定傑
為推進全民閱讀,近年來,國內不少地方建設城市書房。北方某市已建成83處城市書房,總面積2.6萬平方米,圖書數量近60萬冊;長江中游某市書房數量擴容至67家,嵌入各類場景……
城市書房作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注入創新動能,推動城市文化軟實力提檔升級。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各地城市書房建設有序推進,設備、書籍更加齊全,但部分文化空間因負擔不起管理和運營成本陷入停滯。業內人士認為,城市書房等公共設施在打造之初,應根據實際情況審慎決策、充分評估必要性和可持續性,避免閒置浪費,讓城市書房真正成為書香社會的有生力量。
部分24小時城市書房整日關門
2022年,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來臨前,西部某地首家社區24小時無人值守智慧書房開業。書房建築面積200余平方米,各類書籍近萬冊,市民可依據興趣愛好免費閱讀、自助購買。
近日,記者來到這裡,看到書房緊閉,人臉識別設備未接通電源,門把手佈滿灰塵。“斷斷續續開過。”80多歲的居民袁奶奶説,自己進去過幾次,書籍種類比較豐富,讀者主要是小孩、學生。
該書房由當地出版集團、新華書店共同打造。根據電話,記者&&了該書房一位負責人,得知書房今年春節前已關閉,目前沒有重新營業的計劃。
“基本純公益,沒法盈利,負擔不起人工、維護成本。”上述負責人談到,因為沒有全天候工作人員,圖書、桌子、板凳損壞比較多。
據了解,城市書房、智慧書屋、24小時書店,叫法不一,形式基本是小型自助圖書館,是一種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作為一種新概念,充滿主題性、彰顯城市感的特色書房一度很流行。
去年6月,西部某地文旅部門在答覆政協委員關於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的提案中曾公布一組數據:“2021~2023年,當地補助資金支持建成57個城市書房,2024年繼續補助資金支持27個城市書房建設。”
大量建設後,城市書房持續運營並不容易。記者從12345市民熱線、領導信箱等渠道發現不少相關投訴。北方某市市民反映,自家附近有一處城市書房,設備一應俱全,門臉上標有24小時營業的字樣,但多年來從未運營。屬地街道答覆,因沒有通過消防部門驗收,書房擱置至今;中部某市網絡問政也提及,該市中心城區城市書房2024年9月1日閉館後,何時開放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部分市民對書房有使用需求,但公共文化服務因為公益性等特點也存在落地難情況。
城市書房“野蠻生長”
記者調研發現,城市書房願景美好,落地步履維艱的背後有多重原因。
運營模式單一、不符合産業規律。一些主打24小時營業的書房接近凌晨基本人去樓空。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曾&&,24小時運營模式不符合産業運行規律。他介紹,夜裏12點至早上8點這個時間段營業意義有限。“用大筆經費補貼幾個、十幾個讀者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浪費。”
在業內人士看來,24小時城市書房除提供閱讀、學習等基礎服務外,還有助於城市形象提升。但一些城市書房主題形象、地域特色不明顯,缺乏文旅元素,吸引力有限,應創新探索多元化應用場景與運營模式,滿足更豐富的社會需求。
過度追求數量和全覆蓋。此前,一些地方將城市書房等建設作為經驗亮點。某地頒佈的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提出,支持辦好24小時書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設覆蓋城市社區的社區書屋。西部某市一位文化廣電旅游局公共服務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市將城市(景區)書房建設納入年度“十件民生實事”,每個縣區建設2~5個城市(景區)書房。截至去年8月,全市建成38個城市(景區)書房,數量居省內第一。
針對類似情況,有受訪專家&&,城市書房建設的數量和密度需要理性考量。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模過大,容易陷入利用率偏低、後續運營乏力等困境。
各類文化設施融合程度低。記者注意到,在西部一家24H智慧書房的隔壁轉角處,就有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挂有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壹刻寶文化驛站、區圖書館分館等牌子。一位值班人員&&,其內部三台電腦上有省、市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最近後&在維護無法使用。附近的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也建有電子閱覽室、文體活動室、數字化服務室、影音廣播室等,同樣無人使用。
基層幹部介紹,當前,街道、社區已經有許多文化站點,功能交叉、特點不鮮明,尚未形成合力,建議相關部門根據人口、讀者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清理減負。
運營新路徑讓書房“活”起來
受訪人士認為,城市書房應建管並重,探索運營新路徑,提高利用率,切實保障公共服務效能持續發揮。
厘清主體責任,提高運營效能。近兩年,已建成的一些城市書房房租、人工、水電成本等壓力攀升。貴陽市雲岩區漁安新城24小時書房曾交由屬地街道辦管理,區文體廣電旅游局每年撥付5萬元費用,這筆費用還包括街道辦其他文化設施的管理與維護,不足部分還需街道辦解決。2023年底,因欠繳電費,書房一度關閉。後經協商,書房移交區圖書館運營,費用由區文體廣電旅游局兜底後才重新開放。
從事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工作人員&&,應明確管理主體,以區圖書館為運營主體,既可依託其專業性統一採購、運營標準,又能通過制度化管理優化成本支出,配合文旅部門的資金統籌機制,形成“專業運作+財政托底”的可持續模式。
引進市場化運營管理。位於武漢市江漢區的鹽嶼城市書房,是當地第一家建在商場裏的城市書房,與全市公共圖書館聯網,通借通還。記者發現,這些位於購物中心內的書房大部分都一直正常運營,商場為書房提供場地、帶來持續客流,書房則豐富商場業態,提升文化品質,二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係。
貴陽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孫慶剛認為,這種雙贏模式值得推廣,書房對購物中心有正向的強外溢效應,所以購物中心可以承擔各項管理成本,讓管理和運營更加省心省力。相比之下,在居民區設立的書房,受益主體分散,管理成本問題更突出。
豐富活動提升知曉率。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市民從未涉足體驗城市書房。受訪者建議,城市書房可廣泛開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性強的閱讀活動,深入對接居民需求,特別是針對“一老一小”人群,在放學時段和節假日,開展非遺傳承、親子閱讀、健康養生講座等活動,成為有內涵、有溫度的文化陣地。有條件的城市書房還可設置文旅專櫃,展現特色文創産品、介紹文旅線路,為游客提供豐富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