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5月6日電 走進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板當鎮翠河村,映入眼簾的是美麗蜿蜒的翠河、頗有特色的“太空艙”民宿、古香古色的壁畫、如同油畫般的小橋流水,作為“鄉村振興示範點”,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徐徐展開。
村裏來了個年輕人
2023年4月,28歲的貴州電網員工柳林均在前往重慶參加博士面試的高鐵上,毅然提交了駐村申請。通過層層審核成為翠河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半年後,有想法、有衝勁、心思細膩的柳林均成為翠河村新一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到翠河村,面對全村508戶中近一半人口外流、村集體收入為零的困境,村民的疑慮像細雨般滲透:“電網公司的小年輕能懂莊稼事?”
面對質疑,柳林均信念堅定,深知這是基層工作的必然挑戰,按照“一宣六幫”的工作指引,每個月他都要走訪村裏的115戶脫貧戶。三次上門走訪脫貧戶王大光都吃了閉門羹,柳林均捲起褲腿第四次走進田間,邊&&做農活邊嘮家常,終於叩開了老鄉的心門。“要把村民當家人,説話做事都要沾泥土氣。”柳林均分享他的駐村心得。
隨着走訪的頻次增多,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都知道翠河村來了一個年輕人,是板當鎮最年輕的駐村幹部,親切地稱呼他“小柳書記”。
探尋産業破局
翠河村作為水源保護地,傳統種植養殖業發展受限,且由於時常會面臨水位上漲的問題,很多沿河的土地也不能用於種植。如何破局?經過兩個多月的走訪與調研,柳林均在月牙灣民宿開業當天捕捉到轉機——3000多名游客的涌入,尤其是新能源車主的充電需求,讓他敏銳抓住發展機遇。
經多方論證,柳林均向貴州電網申請了55萬元建設光伏發電、太陽能路燈和充電樁項目,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在村委會和部分居民的房頂上,既為村民增收開闢新路,又打造出“低碳旅游”新名片。
“這條路坡陡路滑,像我這樣的老年人走起來十分費勁。現在裝了太陽能路燈,傍晚做完農活回家再也不怕看不清路了。”村民楊安全説。
與此同時,柳林均還牽頭設計貴州電網紫雲幫扶點黨員培訓路線,組織400餘人次參訓,也是貴州電網第一條黨團培訓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線路。
2024年翠河村村集體收入12萬元,實現村集體收入“零的突破”。2025年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投運後預計每年將增加3.2萬元收入,並且持續長達20年。
厚植為民情懷
翠河村有5家監測戶,都是村委需要特別關注和幫扶的,韋以忠就是其中一家。他家裏有一個年邁的父親和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需要照顧,無法離家務工。柳林均了解情況後就把鎮裏分配的蜂箱給了韋以忠,如今蜂群繁育旺盛。“採蜜季能有筆好收入咧!”韋以忠撫着蜂箱笑容滿面。
四年級的於德馨家是脫貧戶,家裏只有務工的爺爺奶奶。柳林均走訪時發現,本應無憂無慮的稚嫩女孩已熟練喂養家禽、打理菜園。孩子的童真與農事的磨礪交織,令柳林均既欣慰又心酸,遂萌生長期資助其學業之念。
像韋以忠、於德馨這樣的監測戶,柳林均每個月都會進行走訪、送教上門、務工返崗宣傳等,還邀請同事與村民共同開展籃球賽、挖紅薯比賽等活動,把村民當作家裏人,把村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柳林均的駐村任期將於2025年5月到期,他已把這兩年的三本民情日記和數十本項目資料歸納裝檔、整理成冊,還特意標注了注意事項,準備交給下一任駐村第一書記。他説:“從書本到田間,從機櫃旁到河坎邊,我完成了一次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長。”他用兩年時間在翠河村這片土地上注入了青春力量、寫下了實幹擔當。(鄧嫻 施成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