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黔南州三都自治縣咕嚕景區內,“村馬”比賽激情開賽,吸引眾多游客到場。“在短視頻刷到三都賽馬,周末來現場,太精彩啦!”廣西游客王慧敏直呼過癮。
“村馬”賽事不僅盡顯獨特民俗文化魅力,更為當地旅游消費注入強勁動力。今年,三都已舉辦9場“村馬”賽事,吸引游客超11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1.42億元,同比增長45.11%。
當下,貴州積極布局,在消費多元化、文旅融合、體育賽事等領域發力,突出多元、聚焦新意。以小場景為支點,撬動鄉村消費大市場,讓鄉村資源煥發生機,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城鄉互動愈發火熱。
從“趕集買貨”到“體驗經濟”的蝶變
周末的貴陽市花溪區黨武集市熱鬧非凡,擠滿了青春洋溢的“趕集人”。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集市上不賣的。”游客王玉婷,一手舉着糖葫蘆吃得香甜,一手提着新鮮櫻桃。除了美食,她還滿載而歸,淘到了當下流行的水晶手串等各類小物件。如今,趕大集、逛集市成了年輕人追捧的消費新風尚。
黔東南州凱里市下司古鎮的大集同樣魅力十足。大學生付瑤琴在集市上挑選了民族飾品,本打算午飯後返程,卻被百姓舞&的演出吸引,又聽説下午有姑媽籃球比賽,便決定留下觀賽。
下司鎮相關負責人&&:“下司大集不僅是農貿交易地,更是文化交流、民俗展示的重要窗口。未來,它將持續發揮優勢、創新發展,為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添磚加瓦。”
從“文化手藝”到“消費熱點”的躍遷
“叮叮噹當、叮叮噹當……”春日陽光正好,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龍井村千年槐樹旁,銀器敲打聲與布依山歌相互交融,奏響獨特的鄉村樂章。
走進龍井銀坊,七八名游客正圍着女銀匠張瑾,認真學習傳統銀飾製作。熔銀、鍛打、塑型……十余道工序,讓一塊塊銀料華麗轉身,變成精巧飾品。游客吳彥哲舉着自己打的小銀劍,興奮不已。
龍井銀坊旁的十二花香坊同樣熱鬧。老闆陳慧創新推出的香包、香牌等傳統制香體驗,備受青睞。“去年接待研學體驗超3000人次,還和省內多所大學達成合作,香文化正受年輕人追捧。”陳慧説。
研學熱帶動産業興。今年清明節期間,龍井村農家樂座無虛席,村口還形成了土特産集市。擺攤的蒙大媽笑得合不攏嘴:“家長帶娃來研學,村子熱鬧非凡,土特産一天能賣400多元。”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奔赴”的升級
春日裏,風光旖旎,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奔赴戶外露營之約。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董農村的露營基地,白色帳篷錯落有致,游客們在此悠閒喝茶、愜意燒烤,還投身農事採摘,盡享鄉村樂趣。
近年來,水田鎮依託近郊旅游優勢,採用“露營+燒烤+果蔬採摘+親子互動+農事體驗+N”模式,吸引眾多旅游市場主體,為文旅市場注入活力。當地還積極探索集體經濟“1+1”模式,盤活閒置資産,通過經營分紅、土地租金等增加村集體收入。
與此同時,黔東南州施秉縣甘溪鄉望城村花漾河畔生態農莊露營基地也顧客盈門。這個綜合現代農業園,花卉種類達200余種,各主題花季吸引眾多游客打卡。施秉縣借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東風,圍繞“以花造景、以景促游”,發展鄉村農文旅産業,培育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以“賞花+”延伸産業鏈,打造鄉村網紅打卡點。
青山綠水間,鄉村旅游正熱,村民種下風景,游客尋得詩意,無數小場景撬動鄉村消費大市場,助力繪就鄉村振興美好畫卷。(記者 劉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