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村字號”點燃新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2/11 14:21:14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村字號”點燃新活力

字體:

“村字號”點燃新活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羅羽

  近年來,“村BA”“村超”“村晚”等活動在廣袤鄉村開展,火熱“出圈”,全國各地鄉村文化生活亮點紛呈帶動非遺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

  在貴州,一系列“村字號”活動創新不斷,以少數民族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文化,借助球場、T&、舞&等場景,搭乘新媒體跨山越海傳向世界。

貴州“村 T”現場(2025年1月4日攝)。李靖攝

  展示又添新舞&

  貴州“村字號”活動又出新花樣——“村T”。

  每週五、六、日19:00~21:30,在黔東南州凱里市民族風情園內,數百名身着民族盛裝的村民,登上廣場長廊改成的T&,展示服飾之美。

  這個由村民共同參與策劃、組織表演的民族特色服裝秀,把舞&交給“草根模特”,將苗繡、銀飾、非遺美食、蘆笙舞、農耕工具等搬上T&,讓非遺技藝、鄉村文化交流交融。

  “村T”發起人、出生於凱里市江口村的苗族設計師楊春林告訴記者,“2024年下半年,‘村T’舉辦超過430場活動,展現了苗、侗、水、瑤等40多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參與表演人數超3萬人次,全網播放量近億次。”

  在貴州的另一個“村字號”品牌——“村超”的現場,非遺同樣引人注目。

  這一發源於黔東南州榕江縣的村級體育賽事,於1月4日啟動了新賽季。當天開幕式現場,飄揚的隊旗下,各族村民身着盛裝歡聚一堂,他們的服飾五彩斑斕,各具特色,宛如一幅生動的民族風情畫卷。

  榕江非遺資源豐富,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32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4項。

  “村超”組委會成員、榕江縣文化館館長李莎説,自2023年“村超”火爆出圈以來,榕江縣的民族歌舞、服飾、手工藝品等非遺表現形式,與綠茵場、與足球文化互相促進、互相賦能,持續拓寬非遺傳播渠道。

  “村字號”因非遺而生彩,非遺因“村字號”而遠播。“‘村字號’活動頻頻出圈的背後,是愈加彰顯的鄉土文化、民族非遺魅力。”黔東南州黎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唐大才説。

  村民讓非遺更出彩

  “像我這樣60多歲的老嬢嬢(意為阿姨),你們也要?”2024年7月,首場“村T”舉行時,不少村民向楊春林發出疑問。

  “‘村T’是村民的舞&,不管多大年紀,只要你們願意來,我們都歡迎!”楊春林介紹,“村T”吸引了大量民間設計師和草根模特參與。他們通過自己的創意和才華,將非遺民族服飾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創造出了許多獨具匠心的作品。這些作品豐富了“村T”舞&內容,為非遺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非遺傳承,村民是主角。榕江縣委書記徐勃説:“‘村超’通過連續舉辦精彩的文體活動,調動了全縣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家把平時散落在各村寨的侗族薩瑪節、苗族鼓藏節、擺王木鼓舞、苗族百鳥衣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帶上‘村超’舞&,集中展示,驚艷世界。”

  榕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申敏介紹,2024年第二屆“村超”期間共進行中場民族節目展演190場,展演節目258個,參演群眾3萬餘人;全縣共有354支啦啦隊參與巡游,巡游人數5.5萬餘人。

  尊重和發揮群眾首創精神,以對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貴州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經驗。

  “村字號”活動不僅拓展了非遺的傳播渠道,也為非遺保護傳承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消費場景。

  在榕江,開發的藍染“村超”文創産品多達200餘款,涵蓋足球、本子、T恤、布袋、球隊隊標等多個品類,主營藍染、蠟染、刺繡、銀飾、少數民族服裝等的精品店銷售額創下新高。

  在凱里,“村T”帶動非遺主題攝影和民俗文化深度旅行逐漸興起,依託“繡裏淘”非遺集市推出的“村T秀”活動,讓村民和商戶通過抖音、快手直播等網絡&&擴大創收渠道。

  從“村超”綠茵場上的奮力拼搏,到“村T”秀場上的完美呈現,再到各色非遺集市、非遺工坊中的匠心獨運,每一處都活躍着村民的身影,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盡的創意,書寫着非遺傳承的新篇章。

  “村+”創新文旅體驗

  “村+”成為撬動當地文旅産業發展的“支點”。

  凱里市民族風情園內,數十家民族服裝、飾品店熱鬧紅火。“自從有了‘村T’,園內熱鬧多了。”58歲的服裝店主邰勝芝告訴記者,“村T”帶火了民族服裝,去年一年她賺了20萬元。

  另一位主營苗族服裝的店主、79歲的潘玉珍,更是一有空就去參加“村T”走秀,“越來越多人喜歡我們的民族服飾,他們的熱情讓我開心、自信。”

  不僅本地人,不少來自廣西、雲南、湖南等地的村民,也帶着他們本民族的服裝,千里迢迢趕來參加“村T”。

  更多的游客聞名而來。據統計,2024年1月至10月,凱里市累計接待游客2530.80萬人次,同比增長13.1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12.06億元,同比增長16.88%;游客人均花費1233.05元,同比增長3.26%。

  受訪游客&&,在“村T”的舞&上,他們不僅看到了非遺民族服飾的美,更感受到了其中“貨真價實的村味兒”,更加願意走進村寨與村民交流互動,深入了解非遺背後的製作工藝和文化內涵。

  “貴州通過舉辦這些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活動,讓游客親身參與其中,創造了獨特的記憶點,增強了游客的情感連接。”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貴州“村+”的各項活動折射出文旅産業邏輯正從傳統的景點導向轉變為體驗導向。

  游客與村民的互動,促進了非遺技藝、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文化資源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讓文旅産業成為富民、強心的新業態。

  從山村出發,走向地球村。

  如今,“村T”已經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在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驚艷亮相。一位位“草根模特”不僅展示着非遺民族服飾之美,也描繪着來自中國美麗鄉村的幸福畫卷,更向世界傳達着新時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 劉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