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年味|有一種年味,叫傳承-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1/30 16:24:08
來源:新華網

中國的年味|有一種年味,叫傳承

字體:

  舉起杯、守好歲

  傳統在賡續

  穿漢服、觀非遺

  年味在傳承

  年味的傳承,在唇齒之間。

  2025年1月28日,人們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一家酒店內吃年夜飯。新華社發(肖本祥攝)

  在重慶洪安鎮,楊龍正在廚房忙碌地準備着年夜飯。他的父親是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洪安腌菜魚傳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昌兵。在他們家年夜飯的飯桌上,腌菜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對於楊龍而言,腌菜魚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如今他已經從桌前盼著開飯的小孩子成長為家族年夜飯新的掌勺者,美食的技藝、家族的味道在傳承中發揚光大。

  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洪安腌菜魚傳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昌兵(左一)和家人一起吃腌菜魚。新華社記者 李愛斌 攝

  年味的傳承,在一絲一線。

  中國人過年,講究“穿新衣,戴新帽”,圖的是個從頭到腳的喜慶如意。近年來,在國潮風的引領下,選一款漢服作為新年衣服成為新風尚。

  在曹縣有愛雲倉漢服基地,眾多的漢服樣品中,新款蛇年拜年服格外搶眼。中國紅的色調、蛇年元素圖案、金色漢字刺繡……這些“新春戰袍”傳承了中華服飾的精髓,展示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年味的傳承,在一筆一劃。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春時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貼福字。年味的傳承,就在這“新桃舊符”的筆墨之間。

  1月29日,觀展者在北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舉行的“過年——春節主題展”上體驗“木版年畫”製作技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孔府門前,“送萬福拍萬照惠萬家”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參與,大家跟着寫福字,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湖南懷化的“非遺大集”上,書法家們筆走龍蛇,書寫的春聯帶着新春的美好祝福免費送到市民手中,不少青少年書法愛好者在一旁認真觀看,並在書法家的邀請下上手體驗。

  孔府門前“送萬福拍萬照惠萬家”活動

   年味的傳承,在多彩的年俗中。

  1月29日,人們在南京夫子廟花燈市場挑選花燈。新華社發(蘇陽攝)

  桐梓泥哨是流行於貴州黔北地區的民間玩具,於2023年被列入遵義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蛇年春節,貴州桐梓泥哨傳承人姚德波手工泥制出生肖作品“蛇寶”,寄託了對新年的美好祝願。

  貴州桐梓泥哨傳承人姚德波手工泥制生肖作品“蛇寶”

  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堤鎮保安村的“村晚”會場,一出“秀山花燈戲”引來圍觀群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上的表演者彭興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秀山花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花燈的傳承中,每年春節前,彭興茂都會留出專門的時間,為喜歡花燈表演、希望參加表演的年輕人當指導,邀請他們加入春節期間的表演隊伍。

  1月1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秀山花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彭興茂,在位於秀山西街的非遺體驗館內展示扎花燈技藝。胡程攝

  傳承中的年味,連接着過去、現在和未來,讓節日與文化膠着,是古老中國年綿延幾千年的基因密碼。

  統籌:吳煒玲

  編導:趙世蕓

  記者:李愛斌、王歡

  丁春雨、陳嬙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鄧嫻 謝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