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1/14 09:22:54
來源:貴州日報

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

字體:

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

而今邁步從頭越

  紅色,是多彩貴州最鮮明的底色。

  1935年,黨的歷史上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召開。

  90年砥礪奮進,90年滄桑巨變,革命老區步履鏗鏘,激蕩着澎湃的力量。

  作為當年長征時紅軍活動時間最長、活動範圍最廣的省份,貴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遵義會議精神,推動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

  歲月,見證了一種精神的沉澱,一片土地的變遷。

  交通巨變,跑出貴州速度

  1934年底,黎平高屯少寨,中國工農紅軍行經於此,看到進入村寨必經之路的橋破敗不堪,便與群眾一起搭建起一座新木橋。當地村民稱之為“紅軍橋”,並世代守護。

  90年光陰飛逝,從“紅軍橋”的魚水情深,到“萬橋飛架”的現代奇觀,今天的貴州,3萬多座橋梁星羅棋佈,全世界前100座高橋近一半在貴州。

  一座“橋”聯結過去與未來,更承載着我們黨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赤誠初心,突破山水阻隔,造就“高速平原”。

  全省每年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突破8700公里,“縣縣通高速”連接千家萬戶;

  渝貴鐵路、貴南高鐵、成貴高鐵、貴廣高鐵、滬昆高鐵連接東西南北,“高鐵大動脈”打通縱橫坐標;

  貴州首條國際貨運航線開通,3噸“青蟹”從印度加爾各答飛抵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空中絲綢之路”推開世界之窗。

  …………

  時光無言,山河為證。交通建設奇蹟的背後,是以高水平開放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路徑,反映出新時代貴州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鏗鏘步履。

  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快建設多向銜接開放通道、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積極拓展新業態新模式……從內陸腹地邁向開放高地,曾經的開放末梢成了開放前沿,敢為人先、奮力拼搏的貴州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打破不沿邊、不靠海的地域掣肘,主動對接、全面融入國家開放戰略,以寬闊的視野和格局,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高地。

  家園蝶變,涵養民生溫度

  走進遵義市板橋鎮婁山關社區,有兩個場景讓人動容——

  一條返鄉創新創業街上,100余家民宿、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古鎮度假村、冷水魚農莊、楓林農家樂等各具特色,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謀發展。

  一支“紅色講解員”隊伍裏,群眾不僅是紅色文化的接受者,更是紅色精神的弘揚者,人人都會講紅色故事、家家都有紅色印跡。

  這個在當年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下,由1471戶多民族居民聚居的社區,以紅色精神與民族團結和諧的雙向奔赴,折射出貴州着力推進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範省的決心和行動。

  紅色沃土,是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石。立足於自身多民族聚居的深刻思考,貴州深挖紅色資源中的民族團結元素,推進紅色文化與民族團結深度融合。

  安順弄染,“弄染結盟”的紅色故事,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引領着這個布依族村落走向幸福——村裏建起紅色文化主題教育基地、村民當起紅色講解員、“農文體旅”産業蓬勃發展,群眾增收致富。

  2024年12月30日晚,2025年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演出的侗戲《侗寨琴聲》作為唯一的基層院團參與,《侗寨琴聲》劇目是選自黔東南多個駐村第一書記的故事,劇目編排涵蓋了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

  黔東南榕江加宜苗寨,軍民團結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鼓舞着這裡的人們,幹群一心,苦幹實幹——修建紅七軍駐地舊址歷史陳列室、打造民宿群、建立農産品體驗館,旅游業態豐富,村民日子紅火。

  …………

  在貴州深耕紅色文化與民族團結融合的堅實足跡裏,越來越多美好家園建設的圖景,勾勒出共繪同心圓、共築幸福夢的脈絡,更讓這片革命老區土地的力量溫潤而飽滿。

  初心不改,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攤開貴州地圖,一個個紅色坐標璀璨奪目。

  “轉折之城”遵義,90年前,遵義會議在此召開,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曙光之城”黎平,中央紅軍入黔首站,1934年12月18日,決定紅軍進軍路線的“黎平會議”在此召開;

  “陽光之城”羅甸,紅水河滋養的“右江”革命老區,1932年9月,中共黔桂邊委員會在此成立紅色支部——蠻瓦支部。

  放眼望去,全省2000多處革命遺址、750多處長征文物,紅色資源星羅棋佈,該如何傳承?

  “做好‘紅色’文章”,貴州以實際行動作答——

  烏蒙山間,金沙後山鎮,一條“紅旗渠”流淌着頑強拼搏的精神,游懸崖峭壁、憶烽火歲月、悟長征精神,“紅色文化”,點亮文旅融合新燈塔;

  梵凈山下,印江五甲村,一棵“會師柏”見證着這片革命老區的綠色崛起,採茶葉、品酒香、讀紅詩,“紅色山水”,講述紅綠融合新故事;

  北盤江畔,貞豐花江村,一座“紅軍橋”連接着過去與現在,向上看高橋、向下賞花江、寨內聽紅軍故事,“紅色旅游”,孕育橋旅融合新希望。

  …………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遍佈貴州各地的紅色景點,黨性教育與旅游體驗交融,凝聚成貴州奮勇前行的力量。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以紅色資源築牢信仰之基、用精神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傳承弘揚遵義會議精神,就一定能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繼往開來。

  【記者手記】

  90年前,紅色的星火,劃破夜空,在遵義點亮,照亮勝利之路。

  90年後,飄揚的紅旗,漫卷山河,在貴州大地迎風拓展。

  行走貴州,這片土地上的紅色為什麼總是那麼耀眼?因為紅色之光照耀前行之路,引領貴州精彩蝶變。

  翻開“貴州革命老區相冊”,每一處變化的光景裏,每一個奮進的故事中,都鐫刻着“堅定信念、堅持真理、獨立自主、團結統一”的遵義會議精神,充盈着貴州人民“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壯志豪情,鋪展着革命老區“無邊光景一時新”的欣欣景象,書寫着新時代裏“揚帆奮進正當時”的紅色詩篇。

  今天的貴州,意氣風發、昂首前行,繼續踏上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記者 屠琪)

【糾錯】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