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1935丨在《偉大轉折》中穿越時空 看見“長征”-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1/08 12:04:41
來源:新華網

遵義@1935丨在《偉大轉折》中穿越時空 看見“長征”

字體:

  新華網貴陽1月8日電 一聲嘹亮軍號響起,“金沙江”從天而降,紅軍戰士“飛舟”破浪,這震撼人心的一幕,是大型長征文化沉浸式演藝——《偉大轉折》劇目的精彩瞬間。

  1月7日拍攝的《偉大轉折》劇目演出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作為遵義全新的文化名片,《偉大轉折》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的重要載體,劇目再現了中央紅軍兩進遵義、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通過靈活作戰、迂迴穿插,最終勝利北上的革命鬥爭歷程。

  在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和巨幕油畫、戰場硝煙、紅歌水舞、環繞音效等舞&效果加持下,革命場景一幕幕穿越時空,讓人們在90年後,在紅城遵義看見“長征”。

 “金沙江”從天而降 聲光電展現“信仰之美”

  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舞&藝術要讓人動心,除了演員的精彩演繹,離不開“聲光電”的加持。在全新升級版的《偉大轉折》劇目中,聲光電舞&設備不僅營造了更加炫酷的舞&效果,還大大增強了效果的真實感和表演的感染力。

  1月7日拍攝的《偉大轉折》劇目演出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聲效方面,劇目採用了高保真9D環繞音效模擬出真實戰爭場景,實現了聲效與劇情空間轉換的高度配合。演員在哪,聲音就在哪,戰鬥在哪,聲音就在哪,再加上火花、硝煙等效果,觀眾真可以“聲”臨其境。

  光效方面,4&視頻服務器、12&17600流明專業激光工程投影機以及一台大功率50000流明的工程投影機,相互重疊配合,播放還原長征歷史的視頻畫面,以蒙太奇的手法營造出全方位立體覆蓋圖像,使整個劇場呈現出震撼環幕效果。

  電效,指的是利用電能來控制傳動裝置形成動態展示。據介紹,《偉大轉折》的舞&動效機械裝置是為該劇目專門定制的,整套系統設計複雜,佈滿劇場各個空間,這些機械設備可按照劇情需求升降、平移、旋轉、翻轉,同時配合聲、光、視頻效果,使舞&時空不斷發生變化,能夠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覺衝擊。

  為了模擬還原更加真實的戰爭場景,導演組還創新性地將舞&改造為“水舞&”,讓觀眾在劇場內也能感受到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的澎湃。“血戰湘江”時,舞&上噴涌水花化作“湘江”,紅軍在“炮火”中穿越浮橋;“巧渡金沙江”時,180噸水匯成的“瀑布”從觀眾席上方傾瀉而下,聲若雷霆……

  當“金沙江”從天而降時,現場觀眾被深深震撼,這震撼首先來自於視聽的衝擊,更來自於對導演團隊巧思的佩服。每次演出,舞&都要被大水一次次沖刷、淹沒,這勢必要克服大量技術難題,據貴州偉大轉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通成介紹,“水舞&”安置了15套高壓水泵和特種水效噴頭,舞台下方有600噸水供演出循環使用。

  得益於他們的匠心,在這場60分鐘的沉浸式體驗中,“偉大轉折”的歷史瞬間可以被看到、聽到,也可以被聞到、觸摸到,長征的厚重與舞美的藝術實現高度融合,為觀眾塑造了震撼人心的“信仰之美”。

  1月7日拍攝的《偉大轉折》劇目演出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同齡人”演繹紅軍 他們在角色轉換中成長

  《偉大轉折》75個角色,共計130位演員,平均年齡僅20余歲,他們是紅軍戰士的“同齡人”。

  這群年輕人憑藉成熟的演技和深情的投入,精彩復刻了歷史性決策的瞬間,引領觀眾仿佛親歷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27歲的湖南人楊火星智於2024年3月加入《偉大轉折》演職團隊,在劇中飾演軍醫“小華佗”,其原型是紅軍長征途經遵義犧牲的革命烈士龍思泉。“小華佗”的戰鬥、生活和情感故事線,是整部劇目的輔線,戲份很重。楊火星智的爺爺是志願軍戰士,他自己也是一位退伍軍人,長期受軍旅文化熏陶,紅色劇目對他來講吸引力很大。

  “龍思泉18歲就犧牲了,所以這個角色既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成熟,在中間拿捏的這個度要非常準確。”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楊火星智曾來到遵義紅軍山,聽當地群眾講述紅軍軍醫為百姓治病解難的故事,他還從各種影視劇中蒐集龍思泉形象。

  經過反復揣摩和560多次演出磨煉,最多時每天演出7場,楊火星智演繹的“小華佗”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他甚至還在遵義的出租車上被司機認出來,“他誇我們演得好,説《偉大轉折》很好看”。

  1月7日拍攝的《偉大轉折》劇目演出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精彩演繹的背後,是青年演員們艱辛的付出,飾演“韓連長”的“90後”演員唐國豪説,在攻打婁山關這一幕中,他要依靠繩索爬上陡峭的“崖壁”,一遍遍排練體力消耗很大。

  “頭兩個月排演時,我們的嗓子基本上都是沙啞的,每天都要吃保護嗓子的藥來維持狀態。”唐國豪覺得,參演《偉大轉折》,他也在時刻感悟劇中的人物境界,“尤其是毛主席面對困難的心態,處理矛盾的智慧,值得我學習”。

  “從開始不太了解遵義會議,到現在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越來越覺得,要把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長征,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擔當。”楊火星智説。

  “播種機”穿越90年 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歷史是最鮮活的教科書。

  《偉大轉折》原汁原味呈現90年前的那段歷史,為我們獲得啟迪、認識當下、燭照未來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新時代的“紅色播種機”。

  遵義會議紀念館首任館長、老紅軍孔憲權的孫女孔霞高度評價了升級後的《偉大轉折》。她&&,該劇目以真實事跡為素材,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作,通過高度凝練的故事敘事、唯美的意象表達和壯闊的舞&布景,運用現代舞&與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生動再現了中央紅軍血戰湘江後轉戰貴州、勝利北上的“偉大轉折”紅色史詩,讓觀眾仿佛親眼看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1月7日拍攝的《偉大轉折》劇目演出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遵義會議紀念館講解員姚玲在觀演後&&,劇目的演繹讓她回想起日常講解中的歷史片段,先輩們的形象在心中更加立體、鮮活。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使她對那段紅色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個劇很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崢嶸歲月,跟看電視劇的感覺完全不同,很受感動。當時的老一輩革命家,真的是我們永遠都要緬懷的。”來自廣東順德的游客麥女士在觀演後説。

  據貴州偉大轉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24年1月15日試演以來,《偉大轉折》已演出800余場,觀眾突破28萬人次,單日演出場次最高達7場。

  “我們分析了觀影群體的年齡結構看,20歲至45歲的佔比達到60%。”龍通成認為,紅色文化的呈現要守正創新,通過科技賦能,紅色劇目既可以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也可以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標誌性項目,遵義《偉大轉折》演藝綜合體與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紅飄帶)共同形成貴州長征文化整體呈現的“雙子星”,生動再現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盧志佳、周遠鋼、鄧琴、趙媛)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 鄧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