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月2日電(記者肖艷)過去幾年,我國白酒産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是全球最大的酒水生産和消費國,貢獻了全球1/4的市場。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白酒消費市場已從增量市場進化到存量市場,酒業消費進入3.0時代,是品文化、品價值、品生活方式的創意新時代,是“以品質為前提,以文化為基礎,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創意新時代。活態文化將賦能白酒産業新價值,助力白酒産業“出海”,走向世界。
白酒産業面臨挑戰和壓力
“2024年是白酒産業面臨供需矛盾、價量矛盾、平台與渠道矛盾,存量與增量矛盾,企業增長慾望強烈與消費增長乏力等多重矛盾集中釋放的一年,也是持續釋放的開始。”在2025年元旦前一天,首屆中國酒文化大會在貴州茅&鎮舉行,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指出,目前整個白酒産業都面臨多重矛盾,行業遇到挑戰和壓力。
以A股上市酒企2024年三季報披露情況來看,20家上市酒企前三季度實現營收總額為3400.65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凈利潤總額為1316.97億元,同比增長11%。而2023年上市酒企前三季度營收、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6.29%、18.92%,上市酒企基本面的擴容和增利都在降速。
招商證券對上市酒企三季報的解讀指出,需求承壓下行業降速,酒企分化加劇。2024年第三季度,白酒行業營收、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增長2%,行業單季度收入和利潤環比快速下降,為2015年以來最慢季度。酒企回款承壓,業績蓄水池普遍下降,融資政策不再能拉動回款,渠道杠桿風險釋放。
東吳證券解讀指出,伴隨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回落,企業送禮預算壓縮,中秋高端酒送禮需求顯著回落,商務招待需求仍然低迷。需求弱勢環境下,渠道態度愈發謹慎,紛紛加快推進主動去庫存,品牌選擇也更趨集中;白酒企業普遍相對淡化回款要求,優先推進去庫穩價工作。
國內消費市場低迷、飽和,與此同時,全球酒類市場未來呈現平緩恢復增長趨勢,據國際葡萄酒與烈酒研究所(IWSR)分析,2023—2028年世界酒類市場總體量額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均為1%,“出海”成為白酒行業新增長點已成為業內“共識”。
宋書玉提出,跨越山海走向國際,是中國酒業共同的追求;文化走出去是中國酒走出去的前提,也是中國酒業的共識。
“文化是中國酒企生存發展的血脈和靈魂,在中國酒業消費市場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唯有扎根中國酒文化沃土,持續增強酒文化競爭力,才能使白酒産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德芹説。
茅&財報顯示,2023年茅&在海外市場實現營收43.5億元,佔中國白酒出口額的77%。
“出海”還存在“文化逆差”
前不久發布的《2024中國白酒産業發展年度報告》為白酒産業應對市場變化提出了六大路徑,其中之一是以國際市場拓展新增量,2025年發力國際藍海市場,以迎來中國白酒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年。
“2023年,全國釀酒行業累計完成産品銷售收入10802.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628.2億元。但是,在國際烈性酒市場上我國酒類佔比較低,與其文化內涵、總體産量不相匹配。”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現場發言説,國務院已公布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制酒有關的共有16處;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1557項中,與酒相關的項目共34項。許多非遺技藝在典籍、老作坊、古窖池、古酒庫中仍有活態傳承至今。
宋書玉在發言中分析道,從産業層面來看,中國酒文化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多年來中國酒文化是以酒企、酒産品為載體,甚至高度依賴於商業回報,酒文化的價值被酒企和酒産品所取代,沒有與消費者找到精神共同點,以致消費者對中國酒文化産生誤解。
二是行業內更多關注的是酒的“貿易逆差”,忽視了酒的“文化逆差”。明清時期,傳教士就成為西方酒文化的傳播者。葡萄酒、威士忌、白蘭地、利口酒等國際酒,以及酒吧等休閒娛樂消費場景,系統地在國內深耕培育市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酒類消費市場。
從企業層面來看,中國酒文化也面臨兩大問題:一是高度關注酒的物質品質、風味特點,忽視了酒類的文化價值,即能為消費者提供的精神訴求、情緒價值;二是品牌定位、表達不精準,影響消費者對産品的認知,優秀的中國酒品牌,是“個性化品質表達+個性化文化表達”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在企業層面,茅&也在不斷追求新的探索。張德芹説,茅&長期探索以市場和顧客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消費場景,從場景中創造酒消費的新體驗,更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元化和品質化需求,不斷推動“賣酒”向“賣生活方式”轉變。2023年在中國酒業協會主辦的全球烈酒T3對話中,貴州茅&、帝亞吉歐和保樂力加簽署《全球烈酒T3對話國際合作共識》,提出共倡理性飲酒等建議。
“如果不能逐步縮小乃至扭轉巨大的“酒文化逆差”,中國酒的出海之路將會無比漫長。”宋書玉説。
形成“中國酒文化”共識 邁向新藍海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酒企開始探索海外市場,走向國際化。作為行業龍頭,茅&&外市場銷售比例逐漸增加。2024年1月,以2024冬季達沃斯論壇為契機,茅&在瑞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舉辦品牌文化活動,隨後通過開展品牌文化推廣、市場調研、技術交流、國際對話等,加速拓展國際“朋友圈”,推進茅&國際化步伐,推動茅&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合流”。
2025年貴州茅&醬香酒經銷商聯誼會提出,茅&要拓展海外市場,加大“出海”力度。
業內認為,結合當前實際,有必要推動形成“中國酒文化”共識,從企業文化時代邁向産業文化時代,全面提升中國酒文化和中國酒的價值,以共同的思維、統一的形象、獨特的文化走向國際市場。
宋書玉説,“多元一體”是中國酒業的文化追求,法國紅酒無論有多少品牌,消費者最顯著的認知是“法國人的酒”和“法國酒文化”,中國白酒産業走出去亦應如此。
周和平提出,近年來,世界各國加大制酒業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和非遺的力度。截至目前,已有21個酒類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主要集中在葡萄酒原料産地,有10個酒類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主要包括與酒相關的文化習俗節慶、酒具製作工藝、釀酒技藝與知識等。
“這些名錄發揮了在全世界的彰顯作用,擴大了影響,提高了銷售量,推動了産業發展。應加大申遺力度,讓中國酒文化遺産早日獲得國際社會認可,進入世界文化遺産和非遺名錄。”周和平説。
張德芹&&,茅&將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以國際化、時尚化的語言,講好中國白酒故事和中華文化故事,以“文化”為紐帶,尋求與更多海外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建立情感鏈結,推動中國白酒從“出口”到“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