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長征路上好故事” 走進遵義“瞰”革命老區新變化-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4 12/26 16:04:11
來源:新華網

探尋“長征路上好故事” 走進遵義“瞰”革命老區新變化

字體:

  游客在遵義會議紀念館參觀(資料圖)。新華網 周遠鋼 攝

  新華網貴陽12月26日電(周遠鋼)貴州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活動時間最長、活動區域範圍最廣的省份。1935年1月,紅軍長征途中在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紅軍長征在遵義轉戰三個多月,打出了一片紅色新天地,留下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婁山關大捷等傳奇。

  彈指一揮間,昔日的革命老區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煥發新氣象。“長征路上好故事——2024年全國網絡媒體航拍紅色遵義”主題採訪活動走進貴州遵義,媒體記者、航拍達人分別前往匯川區、播州區、湄潭縣、仁懷市、習水縣等地,以空中視角俯瞰革命老區,全景式展示90年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變化。

  航拍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新華網 周遠鋼 攝

  遵義城下灑熱血,紅軍山上翠柏青。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的遵義會議會址,屬於遵義會議紀念館的最核心部分,是遵義會議召開的地方。如今,這裡成為全國人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陣地。遵義會議紀念館講解員張雯通過一組遺物,講述了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犧牲職務最高的將領、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的故事,“英雄用生命為人民換來了革命的勝利,人民的心中也永遠矗立着英雄的豐碑”。

  今天的遵義,英雄的精神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骨髓,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遵義人奮進前行。

  媒體參觀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新華網 周遠鋼 攝

  在遵義市湄潭縣,紅軍長征時期,羅炳輝將軍率紅九軍團進駐湄潭,在東線保衛遵義會議順利召開,播下了紅色的革命火種。位於湄潭縣城區的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原為湄潭文廟,是貴州保存完好的三大文廟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浙江大學在校長竺可楨的帶領下開始西遷,最終定校於遵義、湄潭,並在這裡堅持辦學7年之久。因紅軍長征與浙大西遷在遵義、湄潭交匯,所以浙大西遷又被譽為“文軍西征”,其精神激勵了當地百姓,也反哺了今日湄潭的發展。

  如今的湄潭,鄉村美、農民富,茶産業已成為湄潭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産業。湄潭縣抄樂鎮沙塘村駐村第一書記杜富佳,一家四兄妹“兩位白衣執甲,兩位戎裝枕戈”,正是因為成長在革命老區,始終被革命精神激勵着。她認為踐行長征精神關鍵體現在“國富民強”上,駐村工作後帶領鄉親們種茶、賣茶,“我希望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鄉親們收入越來越高,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航拍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茶園一景。新華網 周遠鋼 攝

  昔日“荒茅田”,今日“花正茂”。在播州區楓香鎮,毗鄰茍壩會議會址的一方土地,曾是紅軍戰士駐紮的地方,過去叫“荒茅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找得到鄉愁”的花茂村,農家樂“紅色之家”每年接待數以萬計的游客,帶動村裏的農家樂發展到30多家,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現在的花茂村産業興、生態優、鄉風好、民風淳,村民腰包鼓,笑容更燦爛。”花茂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彭龍芬説。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遵義是貴州發展的一個縮影。90年滄桑巨變,貴州以“萬橋飛架”,把“千溝萬壑”變成了“高速平原”,正描繪着現代化建設的新畫卷。

  湄潭縣湄江街道金花村茶園一景。新華網 周遠鋼 攝

  曾參與大型紀錄片《萬橋飛架——山水間的人類奇蹟》創作的貴州廣播電視台衛視中心編導施索&&,貴州橋梁建設成果展現了貴州人民感恩奮進、勇攀高峰的奮鬥精神,“正是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將貴州建設成了‘高速平原’,貴州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足美滿,對於用鏡頭記錄生活的媒體人來説,這樣的感受一天比一天強烈”。

  航拍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資料圖)。新華網 周遠鋼 攝

  “遵義會議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富的文化遺存,不斷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勝利。”遵義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鄧航&&,遵義立足豐富的紅色資源稟賦,以遵義會議會址為核心,推出一系列紅色旅游線路,既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激勵後人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參與本次“航拍紅色遵義”活動的媒體記者、航拍達人紛紛&&,將立足自身優勢,通過鏡頭不斷講好長征路上好故事,講好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凝聚起闊步新征程的磅礡力量,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糾錯】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