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傳頌數百年,其中蘊含的“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內涵精髓延續至今,深入人心。
在黔東南州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也有一條現代版“六尺巷”。
“雙方平等自願一致達成留出85厘米通道的協議。”談到這起“化干戈為玉帛”的調解故事,站在拓寬後的通道中,寨碧村黨總支書記王清華娓娓道來。
寨碧村村民王永俊和王漢珍比鄰而居,兩家院墻之間有一公共通道,寬約50厘米。
“幾乎每天都要走這條通道去後面菜地。”對村民王漢珍而言,這條通道雖然不寬,但極大地便利了自己。
今年1月,王永俊開始重建自家房子,兩家院墻之間的公共通道被“擠佔”,雙方矛盾由此産生。
“你家修房也要留條路給我通行,太窄了過都過不去。”王漢珍對多年的老鄰居提出了自己的訴求。
但在王永俊看來,在自家宅基地上重建房子屬於正常修建,並沒有什麼過錯。
雙方爭執不下,一起申請調解。
在全村有1001戶、3679人的寨碧村,矛盾糾紛“四級調解”機制深入人心。
“四級調解”是寨碧村針對過去鄰里、家庭、土地等矛盾糾紛頻發的情況,通過長期實踐,探索出的村內矛盾糾紛實行小組調解、片區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和村“兩委”調解的“四級調解”機制。
“四級調解”在以憲法為指導的主體框架下,以《村規民約》為依據,充分尊重當地民風習俗和當事人意願,通過説服、疏導,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四級調解’機制並不意味着村民有矛盾糾紛必須要一級一級走,村民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王清華説,像王永俊和王漢珍之間的矛盾糾紛,就是直接申請村“兩委”調解。
調解過程中,王永俊和王漢珍因是否佔用通道而爭論不休,矛盾隨時可能進一步激化升級。
經驗豐富、有一定威望的調解員見狀首先穩控現場秩序,對雙方進行了口頭訓誡,強調調解紀律,阻止雙方情緒爆發。在穩定雙方情緒後,調解員通過法律宣傳、心理疏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成功化解了這一矛盾。
“經過調解,自己也想通了,鄰里之間和氣一點為好。”王永俊&&。
“我們的調解員是通過選舉、聘任等方式推選出來的,在群眾面前説得上話。”王清華説,寨碧村調解員都是公道正派、有一定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識、熱心人民調解工作的黨員、寨老、族長、德高望重的長者、村“兩委”班子成員,是被群眾廣泛認可的。
11月1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王永俊家仍在建設當中,兩家的公共通道堆積了很多建材、雜物,但依然可以看到拓寬的痕跡。
公共通道拓寬了35厘米,王永俊家的樓梯縮窄了35厘米。一拓一縮之間,演繹了現代版“六尺巷”故事,成為鄰里和睦、基層自治的佳話。
“‘四級調解法’從受理到化解,搶抓每一個環節,做到‘六早一回頭’,即早預防、早排查、早發現、早調解、早匯報、早化解和對解決好的糾紛進行回訪,調解成功率達到100%。”王清華&&,社會治理是一個老課題,又是一張新試卷,寨碧村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手段,推出“四級調解”“六早一回頭”工作經驗,持續用心、用情、用力破解難題,有效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
榮譽見證和諧,近年來,寨碧村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美德在農家示範村”“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等稱號及省、州、縣各類表彰。(記者 陳丹 蔣鴻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