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遵義的鹽都是從四川運來,沿赤水河運到各個碼頭口岸,其中二郎灘就是個口岸,設有鹽號,由土豪、官僚和軍閥經營。他們狼狽為奸,囤積鹽巴,導致當時鹽價昂貴,可謂“鬥米斤鹽”,窮人根本吃不起。
1935年,中央紅軍來到習水二郎灘,打開黔軍侯之擔經營的四大鹽號8個鹽倉,準備把鹽分給窮人,周圍數十里的群眾紛紛聞訊趕來。紅軍戰士負責分發,累得滿頭大汗,實在忙不過來了,就叫幹人們自己動手拿。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紅軍還把鹽送到他們家中。當時紅軍聽説山上住着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就走了幾裏路送過去。老人十分感激,此後便在家門口擺了一張桌子,桌上放了一個裝滿茶的水壺,供運鹽的幹人解渴,逢人便講紅軍送鹽上門的事。
鹽號的人不甘心鹽被窮人拿走,但又害怕紅軍,於是派了一個人裝成窮人,站在鹽倉門口,邊看邊説:“我是不敢背,背了以後怕脫不了關係哦。”紅軍見此人可疑,就抓來詢問,發現這是鹽務軍隊長鄭松林派來的人,他的任務是看清楚哪些人背走了鹽巴,準備等紅軍走後再去搶回來。隨後,鹽務軍又派了一個人來,再次被紅軍識破扣押了起來。
鹽務軍看到派出去的人都沒有回來,意識到情況不妙,轉念一想,心生歹計。他們守在窮人回家的路上,只要看到有人提着幾袋鹽,就攔路硬搶,還威脅説:“我們的鹽你們敢亂拿,紅軍走後你們跑不掉的。”紅軍知道後,就派了幾個戰士換上老百姓的衣服,身上藏着短槍,護送窮人回家。一次,在後山坡上的學堂門口,一個鹽務軍公然持槍搶鹽,紅軍戰士當即把他捉住,就地槍斃了。其他鹽務軍聽到消息,全被嚇跑了,窮人們運鹽就更不害怕了。
紅軍在二郎灘的幾天時間裏,因為開倉分鹽救濟了窮人,對百姓秋毫無犯,當地群眾心懷感恩,很多人都積極為紅軍修橋帶路,不少人還報名參加了紅軍。
(來源:中共遵義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