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聚集科技創新資源、提供科技創新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載體。貴州按照“新建布局一批、優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組一批、調整淘汰一批”的思路,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建設。
匯聚人才、資金、設備、技術等創新要素,貴州培育建設國家實驗室及其分中心,做強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升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為科研人員和産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搭建技術轉移和産業化的橋梁,為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和成長的&&;圍繞産業需求,開展技術創新和服務,打造科技創新&&“特戰隊”構建創新矩陣。
貴州醫科大學省部共建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貴州醫科大學提供)
科技支撐 服務戰略需求
“礦産勘查已由近地表向大於1000米的地球深部拓展,與以往相比發現礦的難度激增,如何實現關鍵礦産的高效預測和勘查,已成為面向關鍵礦産國家重大需求亟待解決的科技問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畢獻武説。
2009年8月,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圓滿完成建設任務,正式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建設驗收,主要任務是面向國家對礦産資源的重大需求和國際地球科學前沿,開展成礦理論和找礦預測方法的創新性研究,為礦産資源的高效尋找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貴州優勢礦産共伴生資源多,例如磷礦中伴生稀土,鉛鋅礦中伴生鎘、鍺等元素,鋁土礦中伴生鋰、稀土、鎵等元素,綜合利用潛力巨大,但存在難示蹤、難辨識、難分離等問題。”畢獻武説。
為此,實驗室創新關鍵礦産成礦和找礦預測方法體系,攻關關鍵元素賦存狀態和選冶技術,促進礦産資源清潔高效利用,努力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換取最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目前,實驗室配備大型設備50多&套,設備總價值約2億元,已成為全國礦産資源領域儀器設備最齊全、最先進的實驗室之一。大型儀器設備除滿足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外,還服務於國內外眾多科研院所、高校和地方單位等,作為公共研究&&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貴州將按照“六大産業基地”和“富礦精開”等需求,在能源、礦産資源選冶利用和新材料、大數據、電子元器件、高端裝備製造、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培育建設貴州省實驗室,形成全國重點實驗室後備力量。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凌 攝
人才引領 助力産業發展
“草地貪夜蛾等惡性入侵生物的衝擊、病蟲草害抗藥性的持續上升,糧食安全正面臨着嚴峻的形勢。”貴州大學綠色農藥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吳劍介紹,農藥是防控有害生物最經濟有效的手段,每年防治挽回糧食産量損失2800億斤。
2022年11月,貴州大學聯合華中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在綠色農藥與農業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3個農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優化組建綠色農藥全國重點實驗室,形成了一支院士領銜、40余名國家級人才組成科研創新團隊。
“實驗室的建立,為貴州提供了一個高水準的科研&&。通過實驗室開放實驗教學等活動,學生們能夠參與到前沿的科研項目中,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吳劍説,綠色農藥的研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實驗室致力於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農藥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專業人才,為相關産業發展輸送了新鮮血液,為解決複雜的農業問題提供了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實驗室創新的毒氟磷在全國推廣應用,實現年銷售突破1億元,成為對抗水稻和蔬菜病毒病害的主導産品;
三唑磺草酮成為我國銷售額最大的自主創制除草劑,近3年銷售收入14億元,累計推廣超億畝次,農業增收150億元;
創新氟砜草胺、氟氯氨草酯、氟草啶等綠色農藥新品種,有望成為草甘膦、百草枯等高抗性、高毒性傳統除草劑的替代品種;創新香草硫縮病醚和異唑蟲嘧啶,有望成為解決我國蔬菜病毒病害、抗性稻飛虱等病蟲害的綠色農藥新品種。
依託人才引領,實驗室持續開展一系列綠色農藥創新和高效利用,破解了原創性農藥結構、分子靶標和新品種的“卡脖子”問題。
創新提升 促進成果轉化
“作為貴州首個依託地方高校建設和貴州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密切圍繞國家和貴州中藥民族藥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的重大需求,積極承擔國家和區域重大科研任務,致力於關鍵技術攻關。”貴州醫科大學民族藥與中藥開發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鄭林説。
據了解,2016年12月獲批建設運行的貴州醫科大學省部共建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2022年4月通過科技部驗收。
立足於西南喀斯特地區特色藥用資源和獨具特色的苗醫藥資源,實驗室完成30余個中藥民族藥新藥研發和40余個苗藥獨家品種地標升國標及深度開發工作,助推貴州苗藥成為全國銷售額最大的民族藥。
“新藥研發是醫藥産業中的關鍵環節。聚焦産業發展薄弱環節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更好地促進産學研融通創新,才能推動科技成果更快轉化應用。”鄭林介紹。
實驗室與貴州益佰、神奇、新天、同濟堂、威門、信邦等60多家制藥企業建立了産學研合作關係,實現成果轉化30項,1000萬元級以上成果轉化3項。通過産學研合作完成了骨康膠囊、舒眠膠囊、熱淋清顆粒等16個名優中藥民族藥品種的技術提升與深度開發,打造了一批全國知名的“黔藥”品牌,帶動我省醫藥産業新增經濟效益136億元。(記者 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