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9月30日電 “噠、噠、噠噠……”課間操時間,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第四小學的操場上傳來清脆的竹竿敲擊聲,孩子們拿着竹竿來回跳躍,舞出各種優美的動作。
鎮寧四小校長李萍介紹,這種竹竿舞是當地布依族的傳統舞蹈。2019年以來,鎮寧四小依託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將非遺和紅色元素有機融合於日常教學與管理之中,構建了以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魂”為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
圖為鎮寧第四小學課間操時間學生跳竹竿舞。
走進教學樓,大廳兩側的紅色文化長廊引入注目,不僅介紹了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重要歷史事件,還記載着陸瑞光、王若飛等貴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鎮寧縣本土紅色英雄人物——陸瑞光,是“弄染結盟”中的少數民族首領。“從身邊的英雄事跡學起,能夠讓孩子們更貼近歷史的真實,更容易感悟紅色精神的真諦。”鎮寧四小副校長許其婭説。
圖為鎮寧第四小學教學樓紅色長廊一角。
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歷史、理解紅色精神,每逢新學期,鎮寧四小都會安排學生到當地的陸瑞光紀念館、陸瑞光故居等開展研學活動,在踏尋紅色足跡中汲取奮進力量。
圖為學生們在聆聽陸瑞光的故事。
同時,鎮寧四小的課後延時服務課程也極具本地民族特色,如蠟染、刺繡、嗩吶、地戲、剪紙等,目前,社團數量已達70余個,每個社團成員也有30餘人。
安順蠟染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鎮寧四小五年級(七)班的學生楊婷婷參加學校的蠟染社團後,在抖音&&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一個美觀實用的蠟染書殼。
“以前我對蠟染一竅不通,在老師的教授下,我學習到了很多,做出了很多作品。”楊婷婷説。
地戲是安順市獨有的屯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鎮寧四小地戲社團,學生們身着傳統戲服、手拿道具刀槍,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通過舞蹈和唱腔來演繹歷史英雄人物故事,不僅傳承了地戲,也了解了歷史。
圖為鎮寧第四小學地戲社團上課現場。
學校還開闢了一片“珍栗園”,作為孩子們實踐和探索的綠色空間。在“珍栗園”中,每個班級都擁有一塊土地,孩子們可以根據興趣和班級討論結果,自由選擇種植作物,參與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
“我們的花生入土了,等待發芽!”“雜草太多、土太硬,該翻土了!”……孩子們在留言板上寫滿了感言,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珍栗園生機勃勃,玉米、茄子、向日葵……繪成了一幅生動的自然畫卷。
圖為鎮寧第四小學“珍栗園”。
“未來學校將繼續促進紅色教育及民族教育的發展,不斷創新形式,讓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真正根植於孩子們心中。”李萍説。
指導老師:王橙澄 歐繼花
文字:歐嘉雷 賀冰冰 詹永芬
圖片:劉智涵(部分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