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十,黃大發每天依舊過得很充實。
初秋,走進大山深處的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躍進組,一座標準化的養牛場映入眼簾,村民沈仕容正忙着給牛喂草料。“你家的牛長勢如何啊?”黃大發説,如今村裏發展條件很好,養牛産業好,一定要好好幹。
沈仕容是村裏較早養牛的村民,積攢了不少經驗。目前,他的養牛場存欄有肉牛50頭。“我從2002年就開始養牛,這些年帶動了好些村民一起養牛。”沈仕容説。
不僅是養牛産業,為了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黃大發和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村委成員精心規劃,按照海拔和地形特點,將團結村劃分為“三塊地”。
黃大發信心滿滿地介紹“三塊地”的規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區域發展方竹筍和養蜂産業。當地的方竹筍質地鮮美,營養豐富,是備受市場青睞的佳品,另外,當地的生態氣候也很適宜養蜂。目前,團結村方竹筍的種植面積達3160畝,中華蜂的養殖規模超100箱。在海拔800米至1300米的過渡地帶發展高粱、辣椒等經濟作物。
這些作物不僅能增加村民的收入,還為當地的餐飲行業提供豐富的原材料。目前,團結村高粱種植面積達2000畝,其中1100畝為訂單種植,辣椒種植面積600畝,涵蓋了食用辣椒和工業辣椒。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區域,大力發展“稻+”、經果林及畜牧等産業。目前,團結村已發展生豬養殖1200頭,肉牛1240頭。黃大發告訴記者,通過這樣的科學布局,團結村的農業産業得到了全面發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餐桌,增加了收入,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團結村能有現在發展,離不開黃大發和村民們的努力。20世紀60年代起,黃大發用勤勞的雙手和非凡的意志,轉動了改變團結村命運的齒輪。他帶領當地村民絕壁鑿“天渠”,36年間兩次組織修渠,徹底改變了當地常年缺水的生存境況,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貴如油”和“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的辛酸歷史。
黃大發老支書修渠壯舉聲名遠播,也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來到團結村參觀學習,依託中天大發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團結村已建成農旅文深度融合的智慧田園綜合體。游客能深入體驗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更能感受到黃大發老支書的精神力量。隨着特色産業和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2023年,團結村人均純收入近1.6萬元。黃大發感慨:“曾經,這裡是深度貧困村,吃飯都成問題。現在,村裏有看的、有玩的,游客玩得都很盡興。”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如今,團結村已實施了公路硬化、安全飲水、電網改造、路燈安裝、老舊房整治、衞生廁所改造等工程,實現了通組公路、安全飲水、安全用電、安全住房、通訊網絡全覆蓋。
黃大發老支書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經歷傳奇,更是一個時代、一個村莊發展的見證。他的名字和事跡,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團結村村民的血液中,成為了他們奮勇前進的動力。(記者 潘樹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