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23日電 題:農機上山、技術下田——貴州秋收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劉智強
眼下,貴州的山川田野間瀰漫着豐收的氣息。根據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的統計,貴州秋收進度已經過半。近日,記者深入貴州秋收一線,親身感受到農機上山、技術下田帶來的變化。
貴州多山地丘陵,耕地的零星、破碎限制了農機的推廣使用。近兩年,為有效提升農業機械化率、推動“農機上山”,貴州各地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的宜機化改造,同時支持地方購置農機、推行農機社會化服務。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陸坪鎮羅坳村,上千畝的耕地在建成高標準農田後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羅坳村的種植大戶倪永江説,他今年種植了700余畝玉米,目前已經收了約500畝,全部採用機收,相較於人工,既快捷又節省成本。
記者了解到,當地政府為羅坳村購置了一些中大型農機,在當地推行農機社會化服務,還為使用機收的農戶提供補貼。倪永江説,雇傭農機收割玉米,政府一畝地給130元的補貼,這樣一來,基本可以抵消雇傭農機的花費。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是水稻制種大縣,當前,全縣3萬多畝的水稻制種基地已經基本完成采收。今年8月,為鼓勵更多農戶採用機收,解決農機服務價格高等問題,當地成立了“岑鞏縣農機協會”。協會負責人趙萬軍説,協會成立後,他們整合了全縣的農機資源,統一定價,完善農機維修等保障機制,有效提升了當地的農機服務水平和效率。
貴州土地貧瘠,想要提高糧食單産更需要科技的加持。近兩年,貴州組織開展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鼓勵大家深入農業生産一線幫扶。倪永江説,市裏的農技專家萬江紅幾乎每天都要來他的玉米種植基地瞅一瞅。
“福泉今年上千畝的玉米種植基地有10個,羅坳村就是其中之一,我們上周剛剛對羅坳村的玉米基地組織了一場測産活動。”萬江紅説,這次測産選取了3塊玉米地,最終計算出平均畝産達到了716.9公斤。
“在福泉,老百姓種植玉米的畝産一般在400公斤到500公斤。”萬江紅説,羅坳村玉米實現高産得益於技術的助力,首先是選用了高産、耐密植的品種“先玉1171”。其次,幫助農戶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使用無人機飛防、害蟲誘捕器等綠色防控技術,這樣一來,玉米單産得到了很大提升。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樂立村,今年水稻單産實現顯著增長。“10多年前,這裡的水稻單産在900公斤左右,今年測産達到了1163.45公斤。”黔西南州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張恒棟説。
水稻單産的逐年提升得益於技術的不斷進步。張恒棟告訴記者,現在的樂立村水稻基地採用的是“雜交水稻超高産精確栽培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根據水稻的生長髮育規律,精準判斷水稻移栽的葉齡、施肥量、灌溉時間等,從而獲得高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