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兵”張梅俊:每一塊傷疤都是一枚勳章-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高原兵”張梅俊:每一塊傷疤都是一枚勳章

2024-09-24 09:42:49  來源:貴州日報

  張梅俊沒有想到,他會成為朝陽村年輕人的榜樣。

  “村裏以前每年參軍報名只有一兩個,今年竟有九個人,其中一人還是大學生。”朝陽村黨支部書記吳蕾説,這是因為榜樣的帶動。

  朝陽村坐落在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龍街鎮偏僻的大山上,村民祖祖輩輩靠種植玉米、土豆、蕎麥為生。村裏的年輕人都渴望走出大山,讀書、參軍和外出打工,是他們走出大山為數不多的幾種方式。

  在朝陽村,張梅俊並不是第一個參軍的,他的堂哥張群2007年就參軍入伍,遠赴西藏服役了兩年。

  張梅俊入伍前,張群給他詳細講述了高原服役的辛苦,張梅俊就像一頭拉不回頭的牛,堅定地要爭取上高原服役。

  其實,張群説的並不誇張,現實甚至嚴峻得多:天不亮,就要跑3公里,頂着風雪,在?海拔高達4500多米的環境下,攀雪山、?越冰川,對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駐地?氧氣含量不足內地的40%,心臟要承受着兩倍於內地的壓力,在極端天氣下,進行雪地耐寒練習,對人的體能和意志是很大的考驗。

  魔鬼般的訓練常常壓得張梅俊喘不過氣來,每當這種時候,他就會想到在家的父親。

  張梅俊的父親叫張玉華,又黑又瘦,雖然今年只有54歲,但看上去足足大了10歲。張梅俊上初一時,他的母親就離他而去了。張玉華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他的視力和聽力都遠低於同齡人。

  如果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報答,那又怎麼能保家衛國?在部隊再苦、再累,張梅俊都咬着牙堅持。

  張梅俊並沒有把吃的苦告訴父親。張玉華被告知的,是張梅俊過着一種讓人羨慕的生活——每天都是大魚大肉,訓練還沒在家幹農活累。

  這種善意的隱瞞,一直到威寧自治縣軍地聯合給張梅俊家送二等功喜報時才被拆穿。當天,這個偏僻的山村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村裏很多人都跑來看送喜報。

  也是這一天,張玉華才終於知道兒子在部隊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磨礪。

  “去部隊以後,張梅俊身上傷疤越來越多,尤其是後背,有幾道很深的疤痕。”張梅俊的妻子趙才縣説,每次看到都很心痛,但是又覺得每一塊傷疤都是他的一枚勳章。

  每一次高原負重奔襲,都讓張梅俊的神經“狂跳”,頭痛得要裂開,腳像灌了鉛塊一樣沉重。30公斤的戰備背囊早已把他的腰磨破,血水從衣服裏滲出來,汗水又將傷口淋濕。

  在集訓期間,張梅俊每天早起自我加壓負重五公里,累計負重跑步超過1000公里,多次在集訓隊訓練中取得優異成績,最終獲得出國比武的資格。

  2023年,張梅俊和戰友代表中國隊參加某國際山地步兵軍事比武競賽,與來自9個國家24支隊伍同&競技,這是中國第一次參加此項賽事。

  該比賽需要登山滑雪和越野滑雪,到達目的地後再野外宿營;中間穿插射擊、繩降、雪崩救援、傷員滑橇拖帶撤離等課目,比賽成績是由完成時間、射擊成績及課目完成度綜合得分取優。

  比賽中,張梅俊和戰友頂着暴風雪,衝刺在隊伍前列,完成了雪崩應對、搜救、軍事偵察、從山頂攜帶一名傷員垂降和在2040米高海拔地區建立一個臨時露營地等山地技能考核。在張梅俊的帶領下,戰友們快速完成任務,最終在首次參賽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力壓強隊,獲得團體第三名,張梅俊因此榮立二等功1次。

  今年21歲的陶江紅就是吳蕾口中的那位報名參軍的大學生。得知張梅俊的事跡後,更加堅定了他入伍的決心。

  “張梅俊是我的榜樣,他的勇敢和堅韌,不僅在戰場上展現,也在日常的訓練和任務中體現,讓我看到了軍人的責任與擔當。”陶江紅説。(記者 方勇 汪韻)

[責任編輯:吳雨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