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赤水市大同鎮紅托竹蓀菌種廠生産車間一派繁忙,菌棒生産線加速運轉,伴隨着機器的轟鳴聲,村民們正在裝袋、打孔、上架、滅菌、冷卻、接種、入庫,為下一季紅托竹蓀增産增質打下堅實基礎。
在赤水市大同鎮紅托竹蓀菌種廠,廠長介紹菌種。(張浪攝)
據介紹,赤水市冠萃林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落戶大同鎮,修建紅托竹蓀生産車間、採購生産設備、冷庫等。搭乘東西部協作的快車,做好“鏈”文章,還有了分揀中心、研究室。如今,公司集竹蓀菌種研發、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培育紅托竹蓀大産業,助力鄉村振興。
良種加良法才能出良品。種質資源是紅托竹蓀産業發展的基石,生産過程中,公司嚴格把控配料、拌料、裝袋、消毒滅菌等,保持適宜溫度、濕度,培育菌棒流程呈現標準化、科學化、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及培育質量,林下紅托竹蓀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和喜愛。
在赤水市大同鎮紅托竹蓀菌種廠,廠長察看生産環節。(張浪攝)
公司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菌種提取和研發。“菌棒是保證食用菌産業發展的第一步,絕不能馬虎。”這段時間,廠長鐘勇兵緊盯生産的每個環節,確保菌棒質量。如今,改變了原來從外地購買菌棒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從生産源頭保障菌棒供應充足。
“當前日産菌種1萬至1.2萬棒,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懂技術的村民,在生産線上嫻熟操作。根據市場需求,我們陸續招願意學習的村民培訓上崗,‘輸血+造血’培養本土技術人員,一起做大做強紅托竹蓀産業。”公司負責人穆琴介紹。
在赤水市大同鎮紅托竹蓀菌種廠,村民在有序操作,廠長在實地察看。(張浪攝)
村民黃天芬上半年在分揀中心上班,下半年經過接種技術培訓學習上崗,接種可以做700多個,加上底薪,收入很可觀。
紅托竹蓀是大同鎮的“致富泉”,菌棒工廠化生産提升了紅托竹蓀産業整體産能,村民也獲得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出門就進廠”的就近就業夢。
天橋村村民游永蓮也是受益人之一,在村裏黨員幹部、志願者召開群眾會、小喇叭、走村入戶等多形式宣傳普及下,她和村民們相約來到廠裏,覺得不用擔心自己不懂技術,有老師免費教,跟着學就行。
在赤水市大同鎮紅托竹蓀菌種廠,村民游永蓮(右二)跟班學習。(張浪攝)
游永蓮告訴筆者,看著容易,做著還是不簡單,學會以後,工資是按照保底加計件算,在家門口又多一筆三、四千元的收入,還是很不錯的。
好産品自帶口碑宣傳。“8月中旬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客商主動&&,有的訂單不敢接,擔心量供應不上,只能量力而行。”穆琴笑着説。
在赤水市大同鎮紅托竹蓀菌種廠,菌棒整起排列。(張浪攝)
下一步,大同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鎮、村黨員志願服務隊做好帶動示範和宣傳,與公司繼續寫好紅托竹蓀産業這篇生態“好文章”,依託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共同在技術帶動、人才培養、擴規提質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探索紅托竹蓀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張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