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説在松桃苗族自治縣沙壩河鄉有一個叫老寨的寨子,説是很特別,但一直沒能抽出時間去現場采風。終於在金秋時節,我走進了沙壩,認識了老寨。
老寨,屬於沙壩河鄉沙壩村的一個村民組。從松桃縣城出發,到達老寨約62公里,車程需100分鐘以上。來到老寨,廣場高約2米、寬約3米《老寨記》特別的泥塑書讓我眼前一亮,老寨“書香”濃確實不假!
據安花古歌和《安花縣誌》記載:明末清初,因“趕苗拓業”事件,江西籍曾氏等隨軍遷徙或他鄉人員逃難避居於此,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為銅仁史上有名的安花苗區。沙壩村在清朝時期為思南府安化縣所屬,民國末年為銅仁縣沙壩河鄉第6保所屬,1950年為銅仁縣牛郎區沙壩河鄉沙壩村,1956年為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區沙壩河公社沙壩村,1964年村改為大隊,1984年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沙壩村由此獨立為沙壩河鄉的行政村,老寨則為沙壩村下屬的一個村民寨。
老寨主要以曾氏、劉氏、吳氏、楊氏、李氏、雷氏、王氏、陳氏八個宗族為主,其中曾氏約佔人口總數的一半。説到老寨,我們不得不提老寨曾氏始祖曾宏文。據傳,曾宏文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宗聖”曾子後裔第63派,居住大山深處的曾宏文默默傳承曾子重教重孝之遺風,經多年風雨積澱,培養出各類優秀人才,老寨101戶351人中,先後走出了55名大學生,老寨也成了沙壩河鄉有名的教育村落,被譽為“沙壩教育第一村”。
走進寨子,在做工簡單、設施簡陋的木窗口上面,張貼着醒目的《教育墻》,木塊書寫“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字樣,還有《孝經·曾子論孝》等內容。
徜徉在乾淨整潔的路面上,我們感到非常舒適,陪同我們一起的沙壩河鄉黨委組織宣傳統戰委員彭小康説,打掃地面衞生,已經成了老寨村民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了,不管什麼時候來,也不管任何人來,老寨這裡的路面都保持着乾淨整潔。這種自覺的行為習慣,折射出了老寨村民接受良好品德教育之深,這或許與老寨“書香”的長久熏陶有着緊密的關係。
“中國景觀村落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看到由老寨村民吳再忠雕刻的這個標識,我深入了解到,老寨於2017年11月榮獲“第八屆中國景觀村落”稱號之後,才知道老寨已經是很不簡單的“中國景觀村落”了。
觸景生情,由此我思考着“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是否真的有理?其實,巷子深了酒不香。就從老寨來看,若不是處在山旮旯角落,那個村寨和那片土地恐怕早就被開發打造成著名的景區景點,定然早就被炒熱了。而現在雖然摘得“中國景觀村落”金字招牌,老寨這個“處女”對於外界來説並沒有幾人知曉,寨子仍然冷冷清清。從這點來看,“酒香不怕巷子深”應該改寫為“巷子深了酒不香”。
老寨善於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全過程,特別是巧妙地把曾子“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執政為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堅定志向等100句名言融入其中強化教育。
群山圍裹的農家小院落,滄桑古樸的老木房,時斷時續傳來朗朗讀書聲的老寨學校,陽光映照下人和古樹並立古井旁邊倒立的影子,瓜果青草散發的清香味兒,若能夾雜着敲打在瓦屋上的雨點,使我突然想起“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這難道不是老寨的現場寫實嗎?我有些懷疑明代著名思想家顧憲成當時的傑作就是親臨老寨因感而發撰寫的。
“悠久為老,團結為寨”,被稱為老寨“才子詩人”的曾南雨,不愧為老寨走出來的作家,他把老寨的深層文化用這句話總結得恰到好處,很富有人文內涵。從這點來説,曾南雨對老寨文字上的貢獻並不遜色於顧憲成。
金秋的時節,金燦燦的稻子,金黃色的包谷,把老寨裹成了書香十足的“金”寨子。熱風突襲,浪花翻滾,地裏被太陽烤焦的包谷桿,低垂着頭饒有興致地商議鼓勁提神,葉子一起“嘩啦嘩啦”地直向我們招手,似是帶着微笑歡迎“稀客”的到來。
欣賞老寨誠信家園與綠美菜園共建,井底蛙聲與雜草蟲音共鳴,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共存,快樂生活與健康幸福共享,不得不讓斯人回歸鄉愁,體驗鄉情,追憶鄉風,帶給我們無盡的感覺和回味。
蔥綠的田野,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森林,彎曲的河流,去了沙壩不看如詩如畫的老寨,那可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挂在古老木屋椽桷以及曬在地面竹蓆上異常喜人的包谷,組成了一道不可多見的豐收美景。倘使利用晚上藉&星光,依伴古樓、古墻、古樹、古井,圍着民宿點燃一堆篝火,葡萄架下來一聽啤酒,哼一支民歌,吟一首名詩,讀一遍古文,唱一段小品,吃一串燒烤,聞一陣草香,如此種種,老寨“書香”將會濃之更濃。試想,當今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村生活,也許莫過於此吧。(劉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