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阿戛鎮齊心村的生物防治中心,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各自忙碌着。有的端着藍色的塑料盒,認真地挑選老熟幼蟲;有的觀察着孵化箱的溫濕度,確保孵化成功。
圖為肖美(右一)在指導挑選老熟幼蟲。
“生物防治中心每年要給六盤水煙區提供二百多萬頭蠋蝽,可有效降低煙青蟲、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對煙草及其他農作物的危害,提高煙葉生産安全性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些蠋蝽主要由這裡的‘四朵金花’精心呵護‘成長’。”水城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管理股副主任高強説。
高強口中的“四朵金花”是在生物防治中心務工的4名齊心村村民,分別是肖美、胡群、胡吉美、顏昌會。在生物防治中心,她們收穫了知識,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有班上有錢賺的願望。
胡吉美(右)在學習檢查蠋蝽吃食情況。
有了新身份 收穫新知識
“要養好蠋蝽,首先要養好粘蟲。粘蟲是蠋蝽的食物,只有粘蟲的質量和規模起來了,才能更好地繁育蠋蝽。”肖美告訴筆者。
齊心生物防治中心於2018年6月建成並投入使用。2019年初,經人介紹,常年在外打零工的肖美加入了生物防治中心的養蟲隊伍。
“剛開始的時候,我什麼也不懂,也不曉得養蠋蝽有啥子用,就只是做一些清洗籠子之類的雜活。”説起在這裡工作的經歷,肖美娓娓道來,“慢慢的,我逐漸習慣了難聞的味道,也了解到蠋蝽可以捕捉害蟲,有利於保護環境,我就跟着防治中心的專業人員學習”。
經過一年半的勤奮學習和實踐操作,肖美全面系統掌握了蠋蝽和粘蟲的繁育技術,對它們的作用、習性、發育周期、生長環境等都了熟於心,養蟲的興趣更濃了。2020年,肖美成了養蟲隊伍的領班。
圖為肖美在製作蠋蝽卵孵化杯。
“村裏有些人開玩笑説我都成養蟲‘土專家’咯。”肖美自豪地説。
和肖美一樣,長期在生物防治中心工作的胡群對養蟲也是得心應手。與肖美不同,胡群家裏種煙,且已經有20多年種植經驗。
胡群告訴筆者,在來生物防治中心上班前,她是種地的一把好手,地裏的活計她沒輸過誰。對於蠋蝽,她了解得並不多,只知道可以吃害蟲。
“種煙的時候煙草公司都給我們宣傳過以蟲治蟲的好處,我們種煙用下來確實不錯。”胡群笑着説,“如今我已經在這裡工作4個年頭了,現在主要是負責粘蟲飼料的配置。配置這些飼料,最重要的是各種原料的添加比例和水分的控制,太幹了蟲不吃,太稀了蟲吃了也要出問題”。
作為生物防治中心“主廚”的胡群,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飼料調配經驗,對於火候的把握和原料的配比她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進入生物防治中心,“四朵金花”有了“新身份”,也收穫了很多新知識,工作起來她們幹勁十足。
圖為胡群正在檢查黏蟲卵孵化情況。
獲得新工作 有了新收入
和胡群一樣,家裏種煙也養蟲的,還有胡吉美。她是這個養蟲隊伍裏最年輕的一員,也是肖美帶出來的“徒弟”。在來生物防治中心工作之前,她主要跟着丈夫在家裏種煙。
2023年,胡吉美原本想外出打工,但考慮到家裏的爺爺奶奶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且身體不好,一雙兒女又正是需要陪伴和照顧的年紀,她猶豫了。
一邊是需要照顧的老人和孩子,一邊是外出掙錢的路子,正當胡吉美猶豫不決的時候,聽到村裏人説生物防治中心在招工,她就報了名。
“出去打工,刨除生活費等雜七雜八的開銷後,剩不了多少錢,還照顧不了老人和孩子。在這裡上班,離家近,收入穩定,又能照顧老人和娃娃,下班後還能幫忙家裏種煙,一舉幾得。”胡吉美樂呵呵地説。
胡吉美對生物防治中心的工作十分滿意,身為“90後”的她希望通過勤奮學習和實踐,熟練掌握蠋蝽飼養的全過程,成為像肖美一樣的“土專家”。為此,她特別勤快,每天都早早來到中心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觀察下蟲子們的生長情況,然後把衞生打掃乾淨。日常工作中,她也是細心觀察,勤學好問。
圖為顏昌會正在喂食小蟲。
“我一定要好好跟着師傅學習,把蠋蝽養好。”胡吉美説。
“四朵金花”裏,年齡最大的是顏昌會。由於年紀大文化水平較低,她無法外出打工,之前一直在家裏做農活,一年到頭賺不了多少錢。
“好多人覺得養蟲的過程讓人難以接受,但在我看來,養蟲就像養牲口一樣,習慣了就沒什麼好害怕的,反而更好伺候。”顏昌會説。
在生物防治中心,顏昌會的主要工作是喂養幼蟲。她工作認真負責,時常用心琢磨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這些蟲都太小,煮好的飼料是一大塊一大塊的,需要我們用勺子把飼料刮細了才能喂給它們。”
“我沒上過學,年紀又大,出去打工人家都不要。在這裡上班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還能照顧到家庭,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顏昌會笑着説。
忙完一天的工作,“四朵金花”認真檢查了生物防治中心的各塊區域,確保安全後,有説有笑地往家走去。在家裏,有她們的父母、丈夫和孩子。一想到家裏人,她們就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吳清海 易凱 鐘以琴)